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到后周时组建基本战斗部队编制:百人为一个都,都有都头;五都组编为一个营,营有指挥;五营即组编为一个军,军有都指挥使或都虞候,或直接称军主;十个军编为一厢,厢有都指挥使,或直接称厢主;左、右两厢编成一个战略方向的总兵力,一般大约为五万人上下,由皇帝派出的节度使统帅。
后周的制度被宋朝全盘沿用,宋军五百人为标准的营,一般直接称“指挥”,作为为基本单位,统计兵力都计算有多少指挥,调动组编也以指挥为单位,一般并不拆散。营下的为百人的都,有都头;都以下的编制是什伍之制,有军头、十将等士官的名目。蕃兵其编制因族而异,或按部族、性、族,或按族、标、队,至神宗时才统一采用指挥、都的编制。所以宋军的编制分为军、指挥、都三级。
后来又有变动,有了‘将’的编制,可还分大、小,兵员数目在万。南渡后更乱,编制也跟李云龙的独立团似的连都有大有小。如韩世忠为前护军,以楚州为中心组织防御,下辖十一个统制、十三个统领,有六十三将编制,约八万兵马;刘光世为左护军,下辖十军,防御淮北方向,约有五万多兵马;张俊为中护军,有十一个军、九十九将编制,以建康为中心展开,兵力约为八万人;岳飞为后护军以鄂州为中心组织防御,辖十二个军。
到现在赵昺都十分庆幸,当初自己组建帅府军的时候只有几千人,自己充其量只相当于现代的一个乙种师的师长,好歹还能摆弄清楚,若是真一下子给他几万人,别看他是个理科生也弄不明白了。以后也是采用的笨办法,反正我预设的编制就这么多,兵多了也养不起,够五百人就编成一个营,然后再逐步在原有的五个营的基础上扩大编制,从统领,编成统制,再编成都统制,就这么糊弄到琼州。
而到了崖州之后,赵昺很是懵了一段时间,由于行朝的各部来援庞杂,又收拢了各路败军,禁军、厢军、义勇让他傻傻弄不清楚。顶着殿前禁军番号的禁军实际在几万人,少的时候只有两万人;淮军鼎盛时期几十万兵将,但张世杰手里也就数千人而已;还有几十人就号称一个指挥的,也有数千义勇编成一个指挥的。
反正就是一笔糊涂账,说到哪支军队,赵昺都得好好想想,他们有多少人,有多少统制、统领。待迁琼后,他立即就对各部按照自己的笨办法进行了改编,人多的裁撤,人少的补充。但是这个编制结构仍不合理,营以下还好说,伙、队、都编制齐全。
然后一下子就跳到了‘将’一级,由一个统领管理,中间层间隔太大,这在管理上十分不便,战时也暴露出不小的缺陷。在这次琼州保卫战中,其实是最高军事长官张世杰在指挥,而作为都统制的赵孟锦不得不下放到某一个方面去直接指挥,统领更是直接指挥到营,甚至越级到都,关键时刻还要脱离指挥位置到前沿,使指挥体系极度混乱。当然造成这种乱象,赵昺也功不可没,他一个皇帝都直接对敌,底下的人敢不奋勇啊!
水军在指挥体系上虽然没有步军这样混乱,但是编制上也并不完美。当然这也与赵昺脱离不了干系,一个是因为他对古时水战的形式还缺乏直观的了解;二是对战船人员构成也处于茫然不知的状态,只是凭着自己的直觉和刘洙等水军将领的建议分配水手;三是作为水军最高指挥官此前也只是一个寨头,管理着大小十几艘战船,同样缺乏大编队作战的经验。
这就导致三个水寨的设置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大小战船都是按功能配置,却没有按照不同的战斗任务实行管理。往往每逢大战都是全军无论大小船只倾巢而出,导致战斗打响后有的人在看热闹,有的人却是忙得脚不沾地,造成兵力的浪费不说,也造成资源的浪费……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