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赵云按约定rì期去接他;刘备到江东娶亲,诸葛亮明言:“吾定了三条计,非子龙而不可行也”;周瑜死后,诸葛亮到柴桑吊丧,又是由赵云保护……赵云从来不像关羽那样傲慢托大,也不像张飞那样鲁莽粗心,总是胆大心细,兢兢业业,一次又一次地圆满完成任务。这一特点同他的英武盖世、忠直谦虚等美德相结合,使赵云成为《演义》的武将形象系列中xìng格最完美的人物。
再次,罗贯中jīng思妙裁,将赵云的亮点一直保持到最后。
历史上的赵云的最后一段重要经历是在建兴六年(228)随诸葛亮首次北伐。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赵)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致大败。兵退,贬为镇军将军。”对此,罗贯中在很大程度上作了浪漫主义的改造。一是虚构年已七十的赵云在诸葛亮出兵前自告奋勇充当先锋,在凤鸣山连杀魏国西凉大将韩德的四个儿子,吓得韩德“肝胆皆裂”;“西凉兵素知子龙之名,又见英雄尚在,谁敢交锋?……大败而走”。第二天再次与魏军交锋,不到三个回合又剌死了“有万夫不当之勇”的韩德。这一场厮杀,使读者深深感到赵云宝刀未老,雄风犹在。二是虚构赵云剌死了曹真手下的副先锋朱赞,再一次立下战功。三是略而不提赵云“失利于箕谷”的事实。四是绘声绘sè地描写了赵云和邓芝从容撤军的经过:赵云让邓芝打起自己的旗号先撤,自己在后掩护,这种虚虚实实的布置使畏惧赵云的魏军不敢放手追赶。赵云却时而冲到魏军面前,剌死其先锋苏顒;时而又出现在魏军背后,一声大喝,“惊得魏兵落马者百余人”。于是赵云安全退到汉中,沿途毫无损失。这样描写的结果,使这次退却在读者心理上似乎成了一次胜利。五是描写赵云谢绝诸葛亮的赏赐,使得“孔明叹曰:‘先帝在rì,常称子龙之德。今果如此,言不谬也。’乃倍加钦敬”。这一系列生动的描写,使赵云在最后一次出征中保持了“常胜将军”的威名,并使他的美德在晚年发出新的光彩。正是在这种慷慨雄壮的艺术氛围中,罗贯中完成了对赵云形象的塑造。
三
现在,我们可以来讨论为什么赵云形象在广大读者的心目中会超过关羽、张飞而居于武将形象系列之首了。
有这样一种说法:“赵云是作者花费笔墨最多的武将形象。”愚以为恐怕不见得。诚然,据毛宗岗评本,赵云在《演义》中从第七回出场到九十七回去世,共跨距九十一回,超过了关羽的跨距七十七回和张飞的跨距八十一回;但是,这仅仅是因为历史上的赵云去世比关羽晚十年,比张飞晚八年,在三国之间政治军事斗争的舞台上纵横驰骋的时间比关、张长得多。罗贯中不能改变这一基本史实,因此,《演义》中的赵云活动的时间跨度自然就超过了关、张。其实,只要认真统计一下就可以看到,在嘉靖本的二百四十则标题中,直接出现关羽名字的占十九则(在毛本中占据十四个回目),出现张飞名字的占八则(在毛本中占据七个回目),而出现赵云名字的只占七则(在毛本中占据五个回目),可见赵云在全书中的地位明显地不如关羽,而与张飞大致相近。更重要的是,全书正面描写(注意:不是一般出场,更不是侧面涉及)赵云的笔墨也明显地少于关羽,而与张飞差不多。这只要举一个例子就够了:嘉靖本描写关羽从“降汉不降曹”到“千里走单骑”再到“古城相会”,一口气用了八则的篇幅(毛本二十五—一二十八回);而描写《长阪坡赵云救主》仅仅用了一则的篇幅(毛本第四十一回)。相比之下,罗贯中对哪一个形象更舍得挥洒笔墨,不是一目了然了吗?
还有一种说法:“赵云是罗贯中最为理想,刻画得最为着力的英雄人物。”愚以为这也未尽符合罗贯中的创作意图和人物设计。诚然,罗贯中对自己笔下的赵云形象是十分喜爱的,是倾注了满腔激情加以jīng心塑造的,因为赵云同关羽、张飞一样,符合罗贯中“向往统一,歌颂忠义”的政治标准和道德标准;但是,在罗贯中的理想天平上,赵云的分量并没有超过关羽和张飞。让我们比较一下罗贯中对关、张、赵的总体评价吧。在写到关羽被杀后,罗贯中一连安排了五诗一赞,对关羽极表景仰和哀悼。其中一首诗称颂他:
大义参天地,英风播四方。
另一首诗评价更高:
天生虎将佐炎刘,父子胡为一旦休?
千载令人思慕处,巍巍功业等伊周!
把关羽同封建社会中公认的功业盖世的圣人伊尹、周公相提并论,褒美之情可谓无以复加了。在写到张飞被剌后,罗贯中安排了四诗一评一赞,对张飞作了比较全面的评价。其中颂扬之情最热烈的是那首《庙赞诗》:
豹头环眼大,燕项虎髭髯。
长阪桥头断,曹公铁马还。
英雄过孟起,恩义释严颜。
西蜀大钦仰,功名重剑关。
而在写到赵云去世之后,罗贯中除引用后主追谥赵云的诏文以外,还安排了三首诗予以热情歌颂。第一首《庙赞诗》云:
救主功勋大,兴邦名誉彰。
扁舟飞汉水,匹马向当阳。
义胆深包体,忠心并rì光。
留芳青史上,应是与天长。
另一首诗又云:
匹马单枪敢独行,摧锋破敌任纵横。
皆称飞虎一身胆,不负英雄千古名。
由此可见,罗贯中对赵云的评价略高于张飞,但又不及关羽。因此,关羽才是罗贯中在武将形象系列中最为理想的人物。
毋庸讳言,罗贯中在《演义》中表现了关羽的不少缺点。但是,对关羽某些缺点的描写,如他的心高气傲、刚愎自用、麻痹轻敌等,只能证明罗贯中在写作中基本上坚持了尊重历史的现实主义态度,而不能说明罗贯中有意把赵云塑造得比关羽更完美;而后人所认为的关羽另外有的缺点,如华容道放走曹cāo,本来就是罗贯中的艺术虚构,是他为了表现关羽的“恩怨分明”,“义气深重”而设计的重要情节,罗贯中不仅不认为这是关羽的缺点,相反还大加称赞:
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
威风齐rì月,名誉震乾坤。
今天的读者当然不会同意罗贯中的这一看法,但却不能不承认这正是这位六百多年前的作家实际存在的观点。再结合上面的比较,我们可以说,罗贯中的主观意图是要把关羽作为更高层次的理想人物来塑造,而不是认为赵云比关羽更符合他的理想。
那么,为什么广大读者对赵云的印象比对关、张的印象更好一些呢?
首先,这是因为《演义》中的赵云是一个真实xìng与独创xìng融为一体的鲜明的艺术形象。
罗贯中笔下的赵云,是一个具有非凡本领的、带有传奇sè彩的人物形象,同时又是一个符合艺术真实要求的人物形象。这不仅由于《演义》中与赵云有关的情节大都于史有据,使艺术形象的赵云处处带有历史人物赵云的影子;也不仅由于罗贯中生动地再现了从黄巾起义到三国鼎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