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契约书X鸿儒帖X圆枝木(第1/2页)我的相公是诱受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第二天在家里伺候完三位小祖宗,日过午时袁曦才得空去了店里,楚收到袁曦的信,看到袁曦的让步,面上表情缓和了许多。

    袁曦微笑着跟众人打了招呼,将写写改改了一整天的问卷范本、广告范本还有在子玉的指导下完成的契约书拍上桌面。

    一个总管三个主事面面相觑,最后一致地茫然地看向袁曦。

    袁曦抽出一张纸,白纸黑字,契约书。“这一份,是我们文心堂和楚灵大师的契约书,你们看一下,有没有什么问题。”

    谭默左右看了看,接过那份契约。

    “代言?年薪四千两?”谭默皱了皱眉,“这就是你的鸿儒计划?”

    袁曦摆了摆手指,“只是第一部分。楚灵大师是个活招牌,只要有他在,天下鸿儒尽归门下!我昨日已经和大师达成口头上的承诺,今天这份契约就交给……”袁曦眼睛扫了一圈,落在楚身上时可以明显感觉到对方的寒意,轻轻咳了一声,袁曦接着说,“杨主事,这件事就麻烦你了。”

    杨璧意会地点点头,接过谭默手中的契约。

    谭默若有所思地看着杨璧从自己手中抽走的契约----是不是他多疑了?真的很有少爷的风格……

    袁曦抽出另外两张,在谭默面前扬了扬,“这份是问卷调查范本,谭叔过目一下,没问题的交由楚去印刷。还有这一份,宣传单!”

    “宣传单?”四个人疑惑地看向袁曦。

    袁曦将内容展示出来。“上面这一部分。就是告诉大家我们文心堂重新开张了。开业期间优惠大酬宾。书价一律三折。并且买三送一。下面这段话。就是广召天下有识之士。鸿儒大师。共聚文心斋。共论天下大事。品春秋文章!顺便做个征稿启事……楚。这张也要印五千份。在所有书院、茶楼、酒馆、客栈、青楼……反正哪里人多你就往哪里发!”袁曦豪气万千地挥了挥袖子。“对了!临江楼。那里读书人最多。千万要加大宣传力度!”

    楚接过宣传单。怔怔地点了点头。低头看了传单内容一眼。嘴角抽搐。

    内容写得很白。但语句尚需修饰……

    “最后。”袁曦顿了顿。亮出一张制作得颇为精致地纸片。“最重要地一样----鸿儒帖!”

    江湖武林之人发地是英雄帖。她就发鸿儒帖。召集贤能之士!

    “以丹佛为中心。方圆千里之内。有贤名、才名地诗人、文学家。一个不落。要将鸿儒帖发到他们手中。烫金字。手工制作。一定要把诚意体现出来。然后找一些伶牙俐齿能说会道地伙计去送帖子。能把人拉来文心斋地。赏银一百两!”

    谭默不太明白袁曦的想法,为什么她对这个文心斋的事这么热衷。“少夫人耗费巨资。为地就是打造文心斋吗?”

    “不止如此。我想要看到的,是文化的繁荣!”袁曦充满期待,如果陈国的历史轨迹与唐朝重叠,那自己是否也能幸运地一睹盛世大唐的风采?那些足以照亮千秋文坛,让千百年后的读书人心动不敢提笔,提笔不敢下言地华章美句,如果自己不能看到,那能不能由自己亲手创造?

    这个时代的王杨卢骆,这个时代的大小李杜。这个时代的百家争鸣,这个时代的民族融合!自南至北,横跨东西,在经历了南北朝的动荡之后,盛世大唐,再度统一,春满长安,何其有幸地见证了万国来朝,文明远播。重洋难隔的繁荣景象!

    如今。北方的民族融合正在进行,南北的商业往来业已起步。在历史地浪潮中,她不敢说推波助澜,或许只是随波逐流,在适当的时机顺应时势做出了适当的选择,推动着陈国地大船驶向更远的彼岸!

    她的心情,谭默不懂,楚不懂,杨璧不懂,冯老不懂,甚至连子玉也无法理解。这只是她的一点私心。她来自另一个时空,相对于这个时空的未来,却有幸能够以膜拜的姿态仰望古老文明的重现与辉煌,在历史的风暴与漩涡中作为一个旁观着的参与者,一个参与着地旁观者,体会到一个普通人实现自己历史价值的过程!

    轮回一世,她仍然没能彻底看透,仍然无法置身事外地看待这个时空的一切。她一步步地融入这里的生活,从南方到北方,她看到熟悉的山脉与河流,文化与风俗,虽然是不同的朝代,却拥有着相似的文明,在这里,她逐渐找到了归属感,不知不觉中,她将陈国当成了大唐,而自己,仍然是一名汉唐后人,有着民族归属感与自豪感的两河子民!

    她不爱战争与流血,只是非常之时,须有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方能成非常之功!战争,她无能为力,她所能做到的,就是利用现有地资源,尽自己所能地去打造一个自己的理想国!

    文心斋就是她的理想国!

    旁人不理解,那不重要。只要子玉支持她,她就能够坚定不移地继续实现自己的理想!

    谭默看着袁曦一脸的期待,虽不明所以,却也受到感染。微微一笑,“文化繁荣,虽为商人,我们也乐见其成。既然这是少夫人的心愿,谭默自当努力帮少夫人实现!”

    “谭叔,谢谢你!”袁曦笑着拍了拍他肩膀,这个动作虽然不太适宜,但习惯了袁曦的不合常理,众人也只是微微一笑用力拍了拍手,袁曦高声道:“都愣着做什么?该干什么的干什么去!杨主事,去见楚灵大师!楚,去作坊印刷!谭叔、冯老,我们还有其他事要商量呢!”

    杨璧和楚对视一眼,笑了一下,提步离开,各自执行任务去。

    冯老将厚厚的账簿搬出来,落到桌上时着实发出了不小地闷响声。

    “接下来要谈地,才是正事。”谭默含笑道。“五个造船工场,要动用到的资金以千万计,我希望少夫人对此就算不甚理解,至少在心中也要有个大概地数字。”

    袁曦点点头,造船之事,她实在是不清楚。本想全部交给谭默和冯老去打理,可是作为掌权人,一无所知也太离谱了。据她所知,唐宋时期也是一个造船高峰时期,沿海城市和南方福建一带设有许多造船工场,单个工场有时就能年产四百多艘运粮船。可是知道这些又有什么用,大船是怎样造成的,她还是一点都不明白。

    社会分工的好处就是,她也不需要明白。

    谭默删繁就简。将未来几个月里的资金流向和所需材料地购买、雇佣的劳动力简单向她报备。

    “其中需要的一批木材材料十分特殊。”谭默面有难色,童小小所绘的运粮船设计固然绝佳,但是所列的材料却有一些十分难以寻得。“有一批木材只生长于戗国边境的青州。这种木材当地人俗称圆枝木,材质特殊,用刀斧劈不易断折,用火烧不易燃,这种木头平时看起来没什么用,却是造船地好材料,坚硬,而且不易燃。”

    “听起来确实不错,在青州是吗?那派人去采购啊?”

    “哪有这么容易……”谭默叹了口气。“两国开战,虽说青州未受烽火波及,两国的通商仍然保持着,但是这样一大批木材要在戗队眼皮底下运到南方,作为打造运粮船的材料,想来也不是那么容易。另一方面,青州的商人有陈国人也有戗国人,如果是戗国人,又怎么会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