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舜耕于畎亩(第2/2页)大禹治水演义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和月亮就像从东海里升起,乾坤和日月星辰就像漂浮在海上。这是舜第一次看见大海,大海让舜感到震撼。大海也让舜产生了敬畏。

    从碣石山一路向东南,来到了到泰山。舜登上了东岳泰山。站在泰山的绝,才领略了泰山的雄伟气势。“登泰山而天下”更开阔了舜的胸襟。

    一番凭吊之后,舜下了泰山来到了曲阜。曲阜是黄帝的出生之地。舜来到了这里,又是一番凭吊。

    一天舜来到了寿邱。寿邱的制陶业很发达,是远近闻名的陶乡。这时,正逢秋冬季节,是农闲的时候。舜便向当地人学习制陶。

    由于舜读过书,有学问,见识广,又游历过许多地方。所以学习制陶,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舜制做出来的陶器,器形大方,做工精细,坚固耐用。还雕有美丽的花纹,并且在陶器的底部刻上了“陶者舜”的字样。

    舜制做的陶器被商贩们贩到很远的地方去卖。都卖上了好价钱。舜的名字也随着陶器传到了远方。

    陶工们都争相向舜学习。舜则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大家。通过互相学习和借鉴,使寿邱的陶艺又有了一个更大的进步。陶工们挣的钱更多了。舜的名字在寿邱几乎家喻户晓。并且随着陶器的贩运,传到了很远的地方。

    春天又到了,舜在这里又找到了一处荒山,于是又在山脚下开荒耕田,种起庄稼来了。舜给这处荒山取名也叫历山。(舜曾经先后开垦了七处荒山,他把这些耕种过的地方都取名叫历山)

    舜在种田之余,看到当地百姓还不会盖房子,都住在山根下挖的土洞里,于是舜在耕田的地头盖了一所样板房,盖好后,请当地人参观,并且手把手地教给众人盖房子的方法。于是,当地人也都到舜的历山开荒种田、盖房子,住房子。

    三年之后,这里又成了邑,人们给这个邑起名叫都邑,并且尊舜为都君。都邑里的人都听他号令。

    舜一边耕田,一边教化百姓。教导他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帮助邻里,人和人之间要和睦相处。

    几年之后,这里风气大变,成了仁义之乡,礼仪之乡。

    于是舜又离开了这里,到西方和南方去游历。

    舜来到了海边的会稽山下,看到渔民捕鱼既辛苦又危险,不出远海就捕不到大鱼,出远海则九死一生。于是就教给当地百姓们在陆地上的池塘里养鱼的方法。从此百姓们既能吃到鲜美的大鱼,又不必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捕鱼了。

    舜走到哪里就把自己的技术传播到哪里,把自己做人的理念带到哪里,同时感化和帮助那里的百姓。

    舜的名气越来越大,通过各种途径传到了帝尧的耳朵里。

    帝尧出巡时也看见过舜耕种过的历山,去过制陶的寿邱。也到过东海之滨的会稽山下。人人都舜是一个仁人,也是一个贤人,更是一个能人。

    帝尧的年纪越来越老了,想把自己开创的盛世传承下去。可是自己的儿子朱丹,胸无大志,不学无术,贪图享乐,不堪委以大任。

    于是帝尧就想选一位有道德、有学问、有才干、有能力的治国的贤才,来接自己的班。

    许多大臣都向帝尧推荐了舜。推荐舜的人都舜仁德、厚重、贤明、正直、孝悌、刚毅、果断、是治国的全才。

    于是尧决定把舜召到帝都来,亲自当面考查。

    使者把舜召到了朝堂之上。帝尧望下一看,只见舜身高六尺一寸,是一个个子,但是长得龙颜日角,圆头、方庭、大口、双目重瞳。犹如重明鸟一样,英气勃发,精明干练。

    帝尧曾经在梦中见到过一个贤人,就是这个样子。现在看见舜长得这个模样,立刻就产生了好感。于是与舜讨论治国安邦之策。一经谈话,帝尧发现舜既懂治国之策,又懂用人之道,能力非凡。具有远见卓识。更可贵的是,舜又出身于平民百姓人家,起于畎亩之中。生性淳朴,正直善良,深得帝尧喜爱。

    为了慎重起见,帝尧决定,先把两个心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一起嫁给舜做妻子,以便今后细细考查。

    这一年,舜三十岁。这为迎取娥皇和女英,舜见过了帝尧之后,回到了自己耕种的沩汭(rui)之滨,盖起了几间新房子,同时也为自己的父母准备了住处。

    舜成亲之后,不计过去后母和父亲的打骂和虐待,把父母也接来住在一起,以便早晚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