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劈巴山治蜀水涂山国认亲(第2/3页)大禹治水演义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走就走,还过我没到过巴蜀之地,还须请老神仙引路。”

    九尾白狐老神仙道:“夏伯话办事就是干脆,到做到,干净利落。走,咱们这就前往巴蜀之地治水去。”

    大禹向空中喝道:“应龙听令,咱们这就往巴蜀之地治水去。”

    应龙应声现身,道:“应龙听令,应龙明白。”

    大禹率领五个兄弟都跨上了龙背。

    九尾白狐老神仙纵上了云端,一个滚翻又变成了九尾白狐,驾云头在前方引路。应龙呼啸而起,在后边紧紧相随,四员天将跟在最后边。

    却这巴山蜀水,本是大巴山与西面的大盆地的统称。千里大巴山是嘉陵江与汉江的分水岭,西边是四川盆地,东边为汉中盆地,呈西北东南走向。主峰就在神农架之中的“神农”。

    其间多峡谷,多峰丛,谷坡陡峭,多有溶洞暗河,塌陷滑坡遍布山间。

    蜀水则是大巴山以西的大盆地地带。溯长江向上穿过了大巴山,便是蜀水,自古以来八巴蜀的道路崎岖凶险难攀。正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正因为有千山万水的阻隔,所以使得巴山蜀水变成了一处天生的福地,世外的桃园。自古与世隔绝,是居住在岷山脚下的羌人,也就是大禹的同族先人的一部分,沿着岷江,误打误撞,辗转进入了巴蜀之地。进来后发现巴蜀之地沃野千里,特产丰富,非常适合居住生活,从此这一方定居下来,成了巴蜀之地的最早原住民。

    大巴山上岩洞众多,所以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都住在岩洞里。他们称岩洞为“巴”,因此自称为“巴人”。而居住在大盆地里边的人们,发现并且驯养了野蚕,从此采桑养蚕,抽丝剥茧,织成蜀锦,因为他们把蚕也称“蜀”,所以自称为蜀人。

    蜀王蚕丛,就是最早发现并且驯养野蚕的人,他教给百姓们养蚕,织锦。因此得到了百姓们的尊敬和爱戴,被推举为蜀王。

    蚕丛生着一双“纵目”。“纵目”就是两只眼睛向前突出,也叫“龙睛”,就象虾或螃蟹的眼睛一样。蚕丛穿着一身青衣,后人尊他为青衣神。因此后来才有了青衣山,青城山,青衣江等等名称。

    蚕丛之后的蜀王叫做鱼凫。鱼凫善于结网捕鱼,他教给百姓结网捕鱼的方法。从此使蜀地上的人们过上了食白米饭,吃鱼虾,衣蜀锦的富足生活。后世的朝

    廷在蜀地上设立了专门管理织锦的官员,官员住在蜀都里,所以蜀都又被称为“锦官城”。

    前头过的蚕神马头娘娘。她最早就是蜀地的蚕神。

    要想进入巴山蜀水,溯长江向西是最佳的路线。只是难在了逆水行舟,水急峡险,因此难上加难,九尾白狐带领大禹一行也是沿着长江溯江而上,不同的是,他们不是逆水行舟,而是在空中腾云。自然另是一番景象,人在天上行走,高山峻岭尽在脚下。

    一路上大禹仔细观察山山水水,努力理清巴山蜀水的脉络。以便掌握治水的关键。他们在巴山蜀水上空转了一大圈,最后才转回了涂山国。九尾白狐又带着大禹一行在涂山国的上空兜了一圈。只见涂山国的百姓们都走上了街头,仰望着空中飞行的火红色的应龙,和骑在龙背上的大禹,一边挥着手,一边欢呼着:“乘龙佳婿,佳婿乘龙,涂山治水,为国立功。”涂山侯率领百官,站在朝堂前欢迎大禹。

    九尾白狐落下了云头,应龙也随后落地。大禹率领兄弟们跳下了龙背。四员天将仍旧留在了空中警戒。

    涂山侯迎上前来,与大禹见礼。道:“涂山国欢迎乘龙佳婿夏伯大禹的到来。”

    大禹也道:“婿大禹拜见岳父大人。婿以前不知,今天九尾白狐老神仙才告知,原来涂攸本是巴蜀涂山国的女儿。婿拜见来迟,望岳父大人恕罪。”

    涂山侯道:“不知者不罪,夏伯何罪之有?涂山国早就听夏伯大禹娶了涂山国的女儿,能与夏伯结亲,涂山国举国上下备感骄傲与荣耀。从此涂山国有了靠山。”

    大禹道:“能娶到涂山国的女儿,与涂山国结亲,也是大禹的荣耀。”

    涂山侯见大禹三十岁上下的年龄,身高一丈,长得英俊潇洒,一表人才,非常满意。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女儿涂攸。

    于是又问道:“眼下涂攸可好吗?不知住在哪里?”

    大禹不忍直告涂攸化石登仙之事,只是道:“涂娇、涂攸姐妹二人都很好,涂攸在三年前还生了一个儿子,叫做启儿,现在居住在夏地,启儿在读书,岳父不必挂念。”

    这时涂山国的百姓们都围了上来,都想一暏乘龙佳婿的风采。大禹抱拳拱手,向四周的百姓们行礼。涂山侯请大禹进宫中休息叙话。

    大禹道:“大禹治水的使命在身,已经见过了岳父大人,不敢多耽搁时间了,这就告辞,去治水去了。”罢,向涂山侯行礼毕,带着兄弟们跨上了应龙。应龙一声呼啸腾空而起,飞上了天空。涂山侯率领全国百姓注目相送。

    原来大禹早就在空中看清了巴山蜀水之地。这里四面是高山,中间是一块平坦的盆地,境内河流众多,有金少江、大渡河、岷江、沱江、涪江、乌江,还有理塘河、麻尔柯河等大河流。这些河流都属长江水系,最后注入长江。阻挡洪水下泄的咽喉就在涂山国与巴山国的嘉陵江与长江的三江口处。

    大禹吩咐应龙降落在江岸之上。与众兄弟都跳下了龙背。放眼西望,只见滔滔长江从西方天际滚滚而来,到了脚下,又接纳了从北边流过来的嘉陵江,水势顿时大增,可是再往下流却是河道峡窄,河底被沉沙抬高,水流受限,致使上游洪水积存,形成内涝。

    大禹看罢,从怀中取《召神符箓》,祭起到半空,念道:“大禹治水,号令神鬼,大巴山山神来见!”

    话音刚落只见从大巴山的丛山峻岭之中,升起来一朵青云,飘到了大禹面前,从青云中走出来一位山神,只见那位山神,身披蓑衣,脚踏麻鞋,长着一张马脸,一对蚕眉,一双纵目,两耳上耸,怀中抱着一柄笏板。

    巴山神向大禹行礼,道:“巴山神巴涂,参见夏伯。不知夏伯有何吩咐?”大禹拱手还礼道:“大禹奉命治理天下洪水,今天来到巴山蜀水,不得要领,特请尊神赐教。”

    巴山神道:“蒙夏伯垂问,本神就知无不言了。这巴山蜀水乃是天帝赐予华夏的一块宝地。得天独厚,因此号称天府之国。又因为四面有高山峻岭阻隔,中间是一块米粮川,境内有四条大川,所以又称为四川。

    从西北到东南有一道山脉,叫做大巴山,北临汉水,南接长江。

    嘉陵江在西侧流过。这条嘉陵江发源于秦岭的主脊,流经华莹山、九峰山、缙云山、中深山,接纳了白龙江、渠江、涪江,之后形成了风光奇丽的“三峡”,山高崖陡,峭拔幽深,形势险要,宛如长江三峡的缩影。

    嘉陵江与长江汇合,但是泾渭分明,碧绿的嘉陵江与褐黄的长江形成鲜明对照。巴山国、涂山国便都座落在嘉陵江边上。这里有老天保佑,从古以来,风调雨顺,王谷丰登。只是一到秋天,连夜下雨,洪水暴涨。连就是所的巴山夜雨涨秋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