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首吃螃蟹(第2/2页)梦宋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外涉猎书法多年,也无法从脑中搜寻出一位与他风格相近的书法大家。

    再仔细看去,自己所言平淡无奇,而书信中的内容显然已经经过赵子凡润sè,一股浓浓的亲情和乡愁流淌在字里行间,想到多年未见的二位老人,吴员外不禁老泪纵横。

    “好~好~少年郎,你这家书抵万金犹不为过,四贯钱,花的值!”吴员外抖抖手中书信,激动的道。

    围观的百姓们不由啧啧称奇。

    东京不愧是大宋国的都城,人口稠密,商贾云集,远非濮阳小县可比。随后又有几位在东京经商的外乡人,交齐了钱,要求民信局为他们送信,赵子凡均是亲自执笔,认真记录,不过一般的外乡百姓却不敢尝鲜,仍是持着观望的态度。

    赵子凡却并不着急,民信局匆忙开门营业,许多事情还未理顺思路,该筹办的东西也未筹办完毕,今天的结果已经算是开了个好头,令他相当满意,当然这其中江大少功不可没。

    吴员外和那几名商人的书信,赵子凡让江大少第一时间便送出,毕竟这是民信局的第一单生意,就算亏本,也不能失了信誉。

    按照现代邮局内部的格局,赵子凡请木匠打了三套木桌椅,又在前屋大堂修葺了类似于当铺一样的木质格栅,这样的布局与宋代一般店铺迥然不同,十分有新意,街巷之上的邻居路过这儿,都会进来坐坐,与掌柜的聊上一会,顺便参观参观这个奇怪的民信局。

    对于外面那块牌匾与招摇的彩旗,赵子凡相当的不满意,于是便亲自动手题了“民信局”三字,让人重新制作,而这三字乃是用了老者欧阳修的笔法写就,古朴厚重,顿时将整个店铺的形象提高了几个档次。

    除了经常进来打探消息的百姓,与偶尔过来窜门的邻居,民信局这几rì并没有多少生意上门。

    不过事情很快有了转机,几天后,通达车马行传来消息,几名商人的书信已经送到,这几人根本未料到民信局效率如此之高,更令他们欣喜的是,他们的家人还托车夫送来了回信,几人的兴奋可想而知,对民信局是赞不绝口。

    商人们与外地客商常有往来,只是身处异地,多有不便,每逢过年过节或者遇到重要事务需要磋商时,便需要费上半月的时间来往于各处,亲自登门拜访,联络感情,浪费了时间金钱倒是小事,旅途劳顿弄得身体疲惫甚至生场大病,那才是他们最怕的。

    民信局的出现恰巧能够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寄送一封书信,只须花费原先不到一半的钱,而且省去了旅途劳顿。若是有什么事情需要磋商,便让对方回一封信过来,他们平rì里养尊处优,禁不起颠簸,亲自出行,可不比车马行中那些车夫赶路那么快,这样一来一回比原先亲自出行,足足节省了将近一半的时间。

    再过几rì便是元宵佳节,商人们是见过赵子凡笔法的,虽说不懂欣赏,但也知道那是他们模仿不来的好东西,于是便请赵子凡代笔修书几封,分别寄往远方的客商,以示亲近。

    乘着江大少去云虎营报道的当儿,赵子凡让他捎了个信给张博,告知他家书的事情已经有了解决办法,让他稍等一段时间。

    张博等人得了消息,又靠着江大少的关系,在军中告了假,便急急的随着江大少一起来到民信局。

    赵子凡开设民信局,便是被张博的事情触动所致,于是便又重新为他们免费代书,交给通达车马行处理。

    不过赵子凡也事先说明,他们的家乡有些实在过于遥远,通达车马行也不是时时有货物运送到那些地方,恐怕需要两个月左右才能有回音,张博等人四年时间都等过来了,又怎么会在乎多等两月,当晚便乐滋滋的回到濮阳,等候回音。

    民间“鸿雁传书”,往往需要半年甚至一年时间才能收到回音,而民信局却只用两月,这样的效率虽然也不高,但对于普通百姓已属难能可贵,毕竟现在民信局还未打开局面,通达车马行,不可能为了一两封书信特意大老远的跑一趟。

    这个问题随着书信量的增加,即可迎刃而解,若是达到一定的数量,可以特僻一条线路,不运货物,专运书信,这样送信的周期还可以大大提高。

    民信局开设几天,当然不可能像现在的邮局那么繁忙,毕竟百姓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不过就算如此,赵子凡一个人还是忙里忙外,几乎不得空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