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绝不低头 301-310(第2/5页)石油咽喉保卫战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导,同时还要剧烈机动躲避攻击,对于飞行员技术和心理素质都是很高的要求。

    团自顾不暇,攻击能力被严重削弱。

    304

    团的作为电磁虚拟成像的前置偶极作用消失后,巨网机群在美军预警机看来就是一个整体的直径十几千米的巨大辐射源。

    对这么大的辐射源用反辐射导弹攻击只能是碰运气的尝试。实际的效果如何,此前从无战例经验。即使如此,美军主力机群仍然向巨网机群射出0发i250反辐射—红外双模制导导弹,其中包括了40发电磁脉冲导弹。

    导弹刚射出,团机群发射的80发r79导弹就逼近到94架f22组成的美军主力机群眼前。

    与此同时,空六师师长率领的主力攻击机群—第低空突击团,终于飞抵对第一目标群的攻击位置。

    305

    **上海市委会议室。

    市委书记用简洁的语言向那位老同志报告了情况。党内组织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在场的同志要为民请命,但是市委书记的内心深处仍然感到强烈的不安。这个不安,有那位老同志是自己的老上级的成分,有这样的请示不尽符合组织原则的成分,但是不安的原因,主要还不是这些。市委书记隐隐感到保卫上海人民的根本利益,保卫国家的根本利益,关键所在,还不在眼下如何防御炸弹的攻击上,可是究竟是什么,自己还说不上来,还没有理出清晰的思路。市委书记感到自己站的位置不够高,了解的东西太少,事情深处的东西一下子还没有想透,平生第一次产生了一种掌握大局的无力感。

    这种无力感,让市委书记深深自责。在屋子里的人把目光都投到自己身上时,市委书记知道那也是全市人民的目光。大家需要自己在这样重大的关头能够把握局势、指出关键、剖析分明、提出基本方针、定下决心,当好主心骨。可是自己做不到。这种掌握不了大局的无力感,别人或许还不理解。给老上级打电话,其实是向老师的迫不及待的求教。

    电话的另一端,传来久病缠身的老同志夹着痰喘的声音“喉喉,你,你跟着我复诵下级服从上级”

    市委书记“下级服从上级”,

    老同志“喉喉,全党服从中央”

    市委书记和其他4、5位常委“全党服从中央。”

    老同志“你们,喉喉,听好了防空警报不许拉”

    市委书记沉沉地问“为什么?”

    老同志“为什么?因为(一阵激烈的咳嗽)…不会…不会有一个美国人的炸弹…丢进上海”

    30

    日本东京。

    今天正好是东宫六弥亲王的生日。

    东宫六弥亲王实际上是日本天皇的政治发言人,虽然社会基础只是一些日渐衰落的传统政治势力,但是皇族的精神影响力仍然不可低估。天皇是不问政的,这不止是宪法的规定。在日本战后重建起来的政治布局中,天皇也只有不问政,才能够作为一支具有精神影响力的政治力量生存。不问政,就不会和各派政治力量有利益冲突,没有利益冲突,也就不会有攻击和诋毁;不问政,也就和任何错误无缘。任何一支没有人诋毁也没有错误的政治力量,都会具有凌驾于相互争斗的各派政治力量之上的精神领袖资格,党派政治斗争越厉害的社会,就越需要这样一种精神领袖来完成整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整合统御,或者人化为天皇,或者神话为上帝。因此,天皇仍然在现代日本社会拥有莫大的政治影响潜力。

    东宫六弥亲王过生日,门前自然冠盖如云,内院笑语寒暄,日本政商名流荟萃一堂。

    肖犬首相从早晨起就一直呆在这里,与在场的各位政要、大臣商讨新加坡事变,把亲王的内院当作临时的政府指挥中心。

    讨论到现在,政商要人们的意见分成联美、联华两大派。

    联美阵营以中生代政治力量为主,代表了半个世纪以来的主流经济社会。

    他们认为,日本之所以发动太平洋战争,是为了占据亚洲的资源和市场,而美国妨碍了它的占据企图。

    战后就不一样了。日本依靠美国的军事保护伞,节省了大量军费用于发展经济,固然是经济起飞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主要原因,还是日本依赖出口为支柱拉动经济成长,而最大的出口市场,已经不是战前的东亚,而是战后的美国。日本在美国的保护伞下,吃美国人的饭,赚美国人的钱。

    日美的经济融合成为主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奠定了两国牢固的政治同盟关系。

    日美矛盾,也只是这种经济形态下的衍生物。日本的对美输出对美国的贸易赤字做出主要贡献,美国屡次展开贸易谈判,试图打开日本市场,但每次都未能成功;美国也屡次试图推动日元升值,但是也只是取得了一时的、有限的成功,每次依靠经常帐赤字和金融市场操作辛苦抬高的日元币值,又都被事后日本的资本帐项的投资性流入填了回去,直到出现了反其道而行之的“强势美元”的逆向思维,才使得美国解决了在经常帐逆差严重的情况下如何发展经济的传统难题。日本依靠向美国的出口顺差拉动经济发展,美国利用日本的资本流入推动经济发展,日美在经常帐与资本帐之间的互补平衡,造就了日美这对经济关系紧密的欢喜冤家,也就形成了紧密的政治盟友。

    联华派认为

    但是,这个维持了半个世纪的美日关系经济基础,正在被两大因素从根本上打破。

    第一个因素是全球化分工和中国的崛起。生产力越发展,分工的程度越细、分工的规模越大。

    美日在全球化分工中处于同一层次,相互替代性极强,两国关系就在最基本的经济基础上产生替代性竞争,这个基础性的竞争不可避免地要改变两国的政治关系,从同盟转向竞争。而中国与美日的技术水准不在一个分工层次,在分工的串联环节上是互补的关系,日中经济和美中经济都因分工串联的互补性而受益,这个经济基础上的互补,决定中美、中日的政治关系日益从对立走向合作。

    中国的迅速崛起,则加快了这种转变。

    生产力发展到全球化分工阶段,好像大家都在一间工厂里干活,因而也在一个大锅里吃饭。

    只不过中国的分工是生产初级阶段的炼铝和造锅,美日的分工都是较高技术层次的在铝金属上涂复聚四佛乙烯涂层和装置电热温控部分,中国找谁做后装都行,美日则要竞争一番。

    处于中国这种地位的国家,通常只会受到两个待遇。老式的待遇是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由列强控制瓜分,这个努力本来有望成功,但是到了上个世纪中叶,随着中国**的崛起,正如在**上宣布的,把中国殖民地化的时代结束了。

    随后,以美国人为主的西方国家又认真地做出几次重大努力,

    第一次是韩战,这次军事努力由于的出人意料的强硬而告失败。

    第二次是长达二十年的实质经济封锁,在周恩来与尼克松握手的那一刻,封锁圈宣告瓦解。

    第三次是在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势力彻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