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童年记忆(第1/2页)赖活着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在动笔之前,我看了无数的名人自传。在他们的大作里,无不例外地将自己的出生情况当成书本的开头。名人都如此,朱枸先生自然不能免俗。

    6月5日,那是一个清凉的夏日早晨——那是我母亲对我的,我出生在一个叫丫勒冲的山村。还有一个更的村名,叫做“旧屋口”。直到如今,我已经到外面闯荡江湖0多年,可谓见多识广了,见过“三只羊”、“公主坟”、“狗跳涧”这样的地名,但像“丫勒冲”这样粗俗、拗口、不知所云地名真的没有见过,我敢保证,这名字也足使你们是开尽眼界,开尽耳界。

    在年轻的时候,我就一直询问村里的前辈,这名字的由来。最权威的解释就是:丫,就是枝杈的意思;勒,是我们那里的土话,荆棘的意思;冲,也是土话,等于我们的“弄”,什么“三百弄”、“八百弄”,我们那里的地名几乎都跟“冲”有关,比如“十五冲”、“夜鬼冲”、“旧屋冲”。顾名思义,它是那么一个偏僻、荒凉的地方。村子就坐落于无数高山的夹逢之间,去一趟乡镇,大概要爬山涉水步行个多时——现在好多了,出门就可以上公路。

    我的村庄人不多,一条长长的冲(弄)有四五公里,七八个村落就散布其中,我出生的村落有个更的地名,叫旧屋口,大约有四五十户人家,00多人,都姓欧,是一个祖宗传下来的。那是一比较典型的南方村落,从山上俯视下去,是一片片柒黑的瓦房,间或有些绿树掩映其中。村子的两头,有两个纸作坊,一到工作的时候,水车飞转,老远都能看到白色飞溅的水花,听到水车轰轰的响声。纸作坊的四周,还散布着许许多多的用石灰泡制造纸原料竹子的大池子,这些大池子,整日散发着一股奇特的味道。即使我现在身在远方了,但那股味道还是飘在我的鼻端,我永远都忘不了。

    上面了,村子的四周都是山。群山连绵,苍翠欲滴、葱葱郁郁。山上长满了竹子和松树、杉树之类的树木。这可以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我们时候放牛,将牛赶到山里面后,就开始流连在山里,摘夜果、寻竹笋、抓鸟、捡木柴,很是快乐。由于山里竹子漫山遍野,寻找一种专门躲在竹笋里面的虫,我们叫“笋蛆”的东西,成为我们乐此不疲的工作,这些玩意,用油盐一炒,香气四溢,真是人间美味!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专门到山区内收购这种东西。拿到大酒楼当成山珍野味出售,价格不菲,010年我在南宁一个酒楼,因为怀旧,了一碟,历历可数的几条“笋蛆”,居然要价48大洋!

    村旁有条河流,我们叫做“正河”,从村子缓缓流过,汇入外面一条叫黄华河的大河中,水很浅,几乎不能没过脚裸,终年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这条河在我时候还是很清澈的,每天早上,成村的妇女都到河边洗衣服、洗菜,有的人家还直接挑河水来食用。在河边有几株黄皮果树,一到收获的时候,我们一帮孩就站在河里,等着树上的人失手将果子掉下来,然后抢上去,在混浊的水中争夺,拿到手后直接放在口中。晚上,许多孩就在河湾一个水比较深的地方戏水,有时候还能摸到鱼、虾,甚至鳖之类的河鲜。这些景象,现在都已经看不到了,河还是那条河,但河水却是混浊、时常带着泡沫了,常有牛粪、动物尸体之类的东西飘浮其中,不饮用,就是洗脚也有头皮发麻了。

    除了传统农业外,由于有着丰富的资源,村民最大的副业就是割松脂和制造土纸,不论农业还是副业,都是异常艰辛的体力活。由于村子处在大山深处,所以很多耕田都在很远的地方,耕作都要翻山越岭,最远的要走两个钟头的山路,承包责任制后,我家分得一块耕田,要走路一个时,每逢收割,挑着成百斤的稻谷爬山涉水,难言的艰辛,那才是真正的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现在想起来还直打冷战。割脂的人每天要在几个山头出没,一走就是一天,体力活,素有“一滴脂,一滴汗”的法。而造纸,更是繁琐、辛苦。从一根竹子变成纸,起码要经过0道工序,我干过几年,其中的艰辛,我在后面会专门讲述到。这种纸叫土纸,是用来祭伺烧给天上的神仙和地下的先人的。前几年回去,村里的纸作坊已经全部被政府撬烂,据是因为污染环境,造纸厂(主要是红纸)已经将西江的支流黄华河污染得鱼虾死绝。我曾当面问南渡镇的书记,在没有纸作坊后,这漫山遍野的竹子出路何在,他无言以对。

    正因为这样的自然环境,村子里面的人并不富裕,但再穷也没穷到什么地步。毕竟生产责任制后,每家每户都有了自己的责任田和责任山。没钱了,上山一挥刀,砍下几跟木头、几根竹子就是钱了。大家不出满足,也不出不满足。村里的人在读书方面没有长进,直到现在了,上大学的也只有我跟我弟弟两个,当然,在这个年代,无须上大学也可以到外面发财,而且比上大学的更有出息了。我们村里现在有好多的年轻人,十来岁就到外面打工了,据挣得比我多得多了,有好几户人家,就用挣得的钱,在镇里或者市内买了房子,日子过得很是滋润。也让我介怀。

    我家兄妹六个,我排倒数第二。还有两个姐姐在很时候就因病去世了(玉妙姐也在40多岁早逝)。以至等我父亲去世的时候,我们兄弟姐妹在他的灵前吃饭,还要另外多摆两副餐具给她们。五六个孩子在生产队时代是非常吃力的,单是吃口粮就够累了。好在父亲当时是大队的一个会计,后来又替公社信用社干了好几年活,公鸡头上一块肉——大都是一个官(冠),所以生活上还是勉强过得去。时候印象很深的是,夜里家中总是很热闹的,父亲的房间里算盘噼啪直响,人来人往。由于八字的原因,我们兄弟姐妹都叫父母亲为“三叔”、“三婶”,这在我们村是很普遍的,几乎没有人直接喊爸妈的。据是四岁的时候,由于我体弱多病,被过继给我的一个十四公当孙子,他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虽是过继,但实际上我还是跟家里面的人住在一起,吃在一起,到最后,连我的十四公也跟我们一起吃了,直到他去世。

    母亲父亲10岁,一台花轿将她抬到村里的时候只有十来岁,0岁就生我大姐,大姐很瘦,母亲她生下来的时候像只猫一样大,她在家里帮到近0岁才出嫁,是我送她出门的,她嫁给一个农民,后来自学成才当了当地比较有名的医生,但极好赌,我们再三规劝,无法,在这里请教高人。大姐育有四个儿子一女,四个考上了学校。在我困难的时候,她偷偷给了我很多的支持,包括自己的电视机都是她借钱买的。三姐(二姐和四姐是五叔的女儿)读过几年卫校,但命运多舛,仍是农民,嫁给一个农民,育有两子两女,大儿子006年高分考上中央民族大学,我觉得挺骄傲的,亲自送他去北京。01年女儿也考上这所大学,可惜我已经无法亲自送她去北京了。七姐是对我影响最深的一个人,她为我和弟弟的学业吃尽了不少的苦,我难以忘怀,一直想报答她,一直到她去世却无法报答,我会在以后的篇幅中提到她。大哥高中毕业后在村里干了几年农活,后适逢招工,到一个叫梧州的城市当了一名建筑工人,在这个以歧视乡下人著称的城市,他拿着10元钱出去,吃尽了不少的苦头。但他自学成才,逐渐成为一个专业技术人员。他能跳出农门,对我来是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