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章 天下(下)(第2/3页)官居一品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

    前面提到过,如果市场不承认。破纸就只是破纸,如果市场承认的话,那么,破纸就是钱。

    虽然大家现在对这些绿纸壳子有了些信心,但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何况这些还都是一年期的无息债券,要过一年才能兑现……

    为了提高债券的市场接受程度,首先南京朝廷宣布,接受民众用绿色债券完税。沈默又使出铁腕,强压各大商业行会,纷纷表态,同意使用绿色债券作为支付手段。

    当然,沈默也玩了点阴的,他先骗不肯接受债券的行业首领来谈判,然后将其锁进空房间,等待外界普遍接受债券才将其放出。最倒霉的一个,被他关了整整七天才被放出来。

    还不止于此,他还命令报业行会成立自律委员会,专门封杀不利于市场的消息传播。这虽有妨碍新闻自由之嫌,但非常时期,报业确实应该多提振士气,鼓励人们接受使用绿色债券。

    不过他也不是纯靠忽悠,对于那些手里有真金白银的大户老财,他挨个叫到上海谈话,认购的绿色债券的,发勋章,不认购的,关起来等着回心转意。有想不理他的,报纸上就会狂轰滥炸,指责该人冷血自私,毫无良心可言,逼得大户不得不到上海来投诚。

    就靠这种刮地三尺的风范,沈默硬是推销出去三千万两绿色债券,自然惹得骂声一片。

    然而,这些努力没有白费,这些纸片真的在市场上流通起来了……

    首先是官员们不得不接受,从月起,他们的薪水只发绿纸壳子。当然,沈阁老从来不坑人,发的是双薪。

    接着农民也接受了,因为不管皇帝是谁,他们都要向官老爷交税,而官府只收这种绿花花的纸壳子,他们就只好用粮食换这种纸壳子。

    粮商们手里没有绿纸壳子,但这玩意儿能收到粮食,于是他们跑到银行,用自己手里的银票,去兑换绿纸壳子,好去买农民手里的粮食……

    粮商们收购粮食之后,却不能直接卖给市民,因为朝廷突然宣布,现在施行战时供给制度,所以所有粮食都必须出售给各地官府,否则以囤积居奇论处!

    官府会以市价收购,给粮商们留出利润空间来,当然,官府只可能支付绿纸壳子;然后由官府向民众平价售卖,当然,官府也只接受绿纸壳子……

    因为绿纸壳子可以买粮食,工人们也能接受老板用绿纸壳子发薪水了,而工场和供应商间的进货,大都可以通过银行转账完成。只要不提现,倒是可以避免绿纸壳子的骚扰。

    无论如何,大明经济这辆停久了,有些生锈的机器,勉强运转起来,但普遍存在开工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是工厂主对前景没把握,对绿色债券也缺乏信心不敢大力投产;另一方面。也因为经济处于寒冬期,难免出现订单不足的问题。

    但很快,沈默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他推动体内阁会议,通过了武力讨伐伪帝的决议。而战争是需要生产物资的。尤其是军事物资。战船、枪炮、弹药、刀具、被服、马车、装具……这些都需要大规模的政府购买。

    谁都知道,这些巨额的订单,对久旷的东南工商业意味着什么,所以明知道官府只会用绿色债券支付,工商业者们还是抢破头。

    就在蛋糕基分完的时候,吕宋第一批一千二百万两黄金,终于送到了上海。那一天又是万民空巷,戒备比沈默到达时。还要森严数倍。一箱箱黄金,就在码头上当众检验过磅,然后直接发送户部银行上海总行金库。

    至此,大家对绿色债券的偿付能力,再也不存怀疑……按战争阴云笼罩,应该还会有挤兑潮才是,但是由于绿色债券是一年期的,一年后。大家才能兑换成黄金,所以挤兑无从发生。

    好吧,大家终于打消了对绿色债券的疑惑,把它当成理所当然的官方货币了。为了完成朝廷的大额订单,开始卯足了劲儿生产。

    市场的一颦一笑,靠货币支撑。于是停滞已久的经济运转开来。

    任何时代,货币增发都会刺激证券市场。因为,货币是证券市场的子弹。但是,只有在经济体健康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与实体经济互为动力。

    上海证交所发现,钞票和股票同时多了起来。此时。证券业有了充足的子弹,工业体系又欣欣向荣,富有远见的人们纷纷入市抄底,使股票的成交量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股价也层层上涨,危机的阴影终于逐渐淡去。

    站在户部银行的大楼平台上,沈默终于长长松了口气。其实,吕宋根拿不出五千万两黄金,况且吕宋已经形成了地方自治的政治生态,代表当地民众的咨议会,也不会同意砸锅卖铁替国内买单。

    一千二百万两黄金,已经是沈默能筹到的极限了,但在战争的阴云笼罩下,如果傻愣愣的把这个钱投到市场中,可能只坚持几天,就被吓破了胆的大户们提走。

    而现在,他通过一系列翻云覆雨的手段,各种造势与借势结合,终于使人们接受了绿色债券为朝廷的法定货币。而那一千二百万两黄金,还好端端的待在金库里,一分都没动呢。

    必须要的是,在金融市场基稳定后,若菡将所持有的汇联号两成的股份,都无偿注入户部银行,作为汇联号在户部银行持股的股。自己只留下百分之一,作为给儿子的家产……而日升隆那边,也按照与沈默的协议,将张四维家的百分之二十股份,无偿转给了户部银行,同样作为日升隆在户部银行持股的股。

    最终,户部银行中,银行资占百分之四十,国家资占百分之六十,十名董事会成员,也按这个比例,既保证了朝廷对货币发行等金融政策的控制权,又基保证了银行家的利益。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沈默重塑了被朱元璋搞破产二百多年的国家信用。更更重要的是,他按照与东南绅商的约法三章,终于可以合理合法的征收工商税了,虽然为了恢复工商业的元气,约定在最初五年里,商号只报应税数额,而不真正交税。但这两件事都不是为了现在,而是为了将来。

    更更更重要的是,这两项权力都在体内阁会议手中,且不可能再还给皇帝。

    之后几百年间,大明能在历史的数次反复中挺过来,并持续保持强盛,都要拜其所赐。

    ~~~~~~~~~~~~~~~~~~~~~~~~~

    至于眼下,杀鸡不用宰牛刀……

    在南方终于从危机的泥淖走出,快速的恢复元气时,北京的皇帝母子却陷入了无解的危机中……因为历史原因。大明的边军和宗室,九成以上都集中在北方,再加上京城的物资消耗,这三个沉重的包袱,一直都是东南各省来背。

    东南经济之所以恢复的这么快,也跟终于卸下了沉重的包袱,有直接的关系。

    按北方有彪悍的军队,应该迅速南下平叛才是。然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个包袱,不是就贫困不堪,又遭受连年天灾的北方民众,能背得动的。

    但不调遣依然要花钱养兵。北京的太仓转眼告罄,各地催饷的文书,像雪花般涌入京城。皇帝母子俩就是把紫禁城卖了,也发不出一个月二百万两的饷银、拿出一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