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里又唱一首诗篇,做一次祈祷,然后主教为人们祝福,会众解散。主教出去时,人人走上前去吻他的手。" ------摘自《早期基督教文献中的音乐》中的《埃赫里亚游记》。
为死者而做的弥撒即"安魂弥撒"是特殊的弥撒,亦常配以复调音乐(但只在15世纪中叶以后)。"安魂"一词(Requiem)来自《进台经》唱词的第一句 Requiem acternam dona eis domone("主,赐彼永恩")。安魂弥撒有其专用弥撒,不随节期而变化。
弥撒音乐(包括常规弥撒与专用弥撒)发表于礼仪曲集《升阶经歌集》中。另一曲集《通用本》则包含选自《rì课交替合唱集》和《升阶经歌集》二书中的最常用的圣咏选粹。弥撒和rì课的经文收在《弥撒书》和《每rì祈祷书》中。
关于素歌:(圣咏) 圣咏旋律保留在9世纪以来数以百计的手抄本中》这些手稿抄写的时间不一,地域十分辽阔,同一旋律每每见于许多不同手抄本。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手抄本所记录的同一旋律几乎一模一样。这一事实该如何解释?当然,一种可能是这些旋律抄自同一来源,是非常jīng确翔实地保留下来的,或是完全通过口授言传,或是通过某种现以无例可循的早期记谱。8至9世纪的一些作家所提出的解释基本属于这一类,同时他们还提出这"同一来源"即圣格里高里本人。
有一源自9世纪的传统,叙述教皇格里高里如何编篡全套素歌。鸽子在他耳边口授,他把这些圣咏唱出来,文士在屏风后记录。文士注意到乐句之间总是有着规律xìng的停顿(这就是鸽子口授的时候),决定要看个究竟。此处鸽子当然是象征圣灵,但有一个具体细节从历史观点来看令人难以置信。当时尚无恰当的记谱法可让文士采用。何况,把一整套圣叹归于一位作曲家笔下显然言过其实。格里高里甚至可能根本就不是作曲家。很难说他有何具体贡献。人们相信他至少负责编订过一本圣事书,即主教或神父在弥撒中所用的祷词书。
是有人把圣咏旋律系统的记录下来也好,还是把它们归诸圣灵(通过格里高里)启示也好,却于几代法兰克君主决心统一他们语言杂多的王国而进行的运动吻合。为达此目的,必须拥有一套对所有人都有约束力的统一的教会礼仪和音乐。在中世纪人心目中十分神圣的罗马是当然的典范。自8世纪末至9世纪,大量教仪和音乐"使者"奔波于罗马和北方诸邦之间,他们的一个有利的宣传武器就是关于格里高里的传说以及那得之于神示的圣咏。当然他们的努力遇到阻力,造成极大的混乱,虽然最终取得统一。要保证各地都唱同样的圣咏,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旋律记录下来。此时,对统一xìng的迫切要求仍然存在。音乐记谱法只是在即兴演唱的框架内以有很大程度统一xìng的条件下才出现的----起先属于"提示"xìng质,后来才记下jīng确的音程。简而言之,记谱法是那种统一xìng的结果,也是使以有的统一保持不变的手段。
每一首圣咏旋律都划分成一些乐句和手段,相应于歌词的片语和句子。在现代圣咏集中这些段落都以线谱中的纵线加以划分,纵线可长可短,视细分部分的重要xìng而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旋律线呈拱形;开始时较低,然后上行到较高的音,停留一些时间,至乐句结束处又下降。这一朴素自然的设计可有许多形形**的巧妙结合,例如,旋律的弧线可能跨越两个或更多乐句,在它下面还可能包含一些小弧线。当乐句以一个特别重要的字开始时,往往也会采用一种不常见的旋律设计,即从高音开始,然后逐渐下降到结束。
每一种形式的音乐都包含着当时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哲学的意味,也许中世纪的音乐给我们现在的人类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宗教的依附感和对神秘,对未知时代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