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 狐威(上)(第1/4页)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虽是观cháo的最后一天,岸上还有许多百姓,以及一些摊贩。

    分开百姓,没有回去,而是到了南厢艮山门外,吴山脚下候cháo门内侧的瓶扬河畔,就是杭州的市舶司所在,南边的海船码头也在此。

    不在cháo头冲击波上,但船主们一个个仔细地检查着缆绳,大cháo一来,这里也多少受到cháo水的冲击,甚至能使水面陡涨起两三尺高。

    要出发的船只也早就离开,要进港的船只也早进了港。

    不得不跟cháo水走,月头与月中是大cháo,船离港要在cháo水平静之时就要离港,一旦下cháo下到cháo底时,cháo水很急,船出江口速度虽快,可不易控制。进港也是如此,快要平cháo之时进港。中cháo时在cháo中走,小cháo时在cháo头进港,cháo尾离港。不但杭州港,附近的数州,包括秀越明皆是如此。

    宋朝海上贸易这时还不是最发达的时候,港口有船,但不是万船并立,只有几十艘。

    有的装满了货物,没有卸下来,或者没有离开。

    有的是空船,象一个个庞然大物屹立在江面上。

    富弼也跟了过来。

    郑朗先站在江边看着这些船只。

    多是五百吨上下的船舶,这是正常的大船,在大运河里运粮的粮船也渐渐向五百吨靠拢,也就是所谓的万石大船。但还有更大的,长江里有少数船舶达到上千吨,海上也有。

    宋史记载中最大的船舶是宋徽宗出使高丽的客船,长约四十丈,深九丈,阔七丈五。浮于波上,巍如山岳。郑朗怀疑史书记载有误,按照这个尺寸,排水量会达到四万吨,载重量会达到两万多吨。

    郑和宝船最大的船更大,长四十四丈,阔十八丈。于是有人根据这一尺寸,将深度一扣再扣,也成了小型的航空母舰。

    但是木质船结构最大承受能力是在排水三千几百吨,载重两千几百吨。

    不知道古人,或者他的后人如何突破这个难题的。

    没看到,不置与否。

    但上千吨的船,他陆续见过不少,并且船越大,出事率越低,所以它的生命终点不在江河湖海底下,而是在船坞因老化被拆卸。因此后人很难从沉船大小看到大型船只的规模,比如打捞的南海一号,船长30.4米,宽9.8米,船身(不算桅杆)高约4米,载重可达六百吨,排水量可达八百吨。但在他眼下所看到海船当中只能算是中大型船只。

    后面的工匠有没有技术造出那种巨无霸,并且能使它超越木海船的极限,挡住海浪的颠簸,郑朗不是很怀疑,记载的数据会夸大,但后世有人发掘出来长达十一米多的舵杆,两米多的绞关木,足以证明实船的庞大,万吨大约不可能,五千吨却不用质疑。

    不用那么大的船,他关注的只是千吨船,只要千吨船的质量过关,下面他的一系列安排就能得以实现。

    并且是最好的年代。

    商业气氛发达,前代不可能,后代也不可以。

    造船技术发达,往前去几十年,没有那么发达,往后去几十年,自己不管做什么,都会陷于党争之中,自己站在保守党一方,新党会将自己一切推翻,那怕自己能为国家一年盈利一千万贯。照样推!若站在新党一方,同理。

    相对而言,朝堂比较清明,赵祯也不是一个喜欢胡思乱想的人,换成朱元璋会想了,这个人怎么本事比我大,一想自己xìng命难保。

    还有对方的环境……不数,一数能数出十几条好处。

    终是匪夷所思,只要让大家看到好处,马上李元昊要来恶搞了,一恶搞国家更需要钱,只要需要钱,反对的人不多。所以现在不能说,让一切成功了再禀明。

    站在外面看了看,上了一艘船,也是港口里最大的船。目测了一下,长约近十三丈,宽近四丈,深多少看不出来,还有一半的货未卸下来。

    但通过船帆,就可以证明西方人推测的木船极限很有可能不对。

    西方先用单帆船,后用两帆船,也就是加勒比海盗里的船只,最后才是三帆船。

    可此时宋朝的船三帆船成为主流,甚至少数船还有四帆五帆。主帆会高达十丈,不仅有这么高,还有转轴让它zì yóu起倒,可以保持正风用帆,偏风起篷,逆风时可以从两舷和艉部放下长橹摇摆前进。仅一项转轴技术,足以领先了西方人八百年。

    船主是一个倭人,但对倭国郑朗也谈不上什么仇恨,他是宋人,只站在宋朝角度考虑问题,北方的邻居们是几百年后的大害,东边与南边的邻居同样也不是一个好邻居。

    通过通译的翻译,才知道这个倭人是倭国的一个贵族子弟,前后出海宋朝共达五次。

    但说到这里时,言语有些闪烁不定,倭国也需要宋朝的铜钱,可宋朝市舶司查得紧,于是泊于明州不远的海面上,自有豪强驾小船出海,带钱购其货,往往得钱者,以一当十售之。然后空船进明州港或者杭州港购货回去,钱回国后更贵,谋利也更重。

    对此郑朗并不追究。

    与私盐一样,他们没有钱,强行阻止,是堵水之法,堵不了的。

    先是跟宋人的船只来宋朝做生意,出海三次后,这个倭人才在泉州定制了这艘船。

    提起泉州船,倭竖起了大拇指。

    宋朝造船的地方很多,北方的凤翔、密州,南方的温、治、明、婺、苏、润、洪、吉、虔、抚、潭、鼎等州皆有官坞与私坞,但制造航海船只,还是雷州、泉州与福州最好。

    泉州为翘楚,这是从唐朝积累下来的技术。而且官吏不认真,私人却要讲究信誉,私坞所制之船质量远胜过官坞船舶。

    又看了看船的内部。

    船壳板很厚,用桐油与铁钉镶死。这是泉州船,雷州船空板穿藤约束,于藤缝中塞海上所生干茜草,遇水则涨,舟为之不漏,不使用任何铁钉与桐油,同样能远涉重洋,也就是阿拉伯造船法。

    有十三个隔水艘,一个漏水,甚至数艘漏水,船舶依不沉。

    底也是尖底,这种尖底最不惧风涛,巨浪到来,摇橹掌舵,在数丈高的大浪里行驶若平地。

    倭人又竖起大拇指。

    是他对自己这艘泉州船的信任,若倒了霉,遇到一些罕见的大台风,什么船照样将它打沉。还有一个缺陷,容易搁浅,船底尖,船缘部分上了滩,船主依然不知,继续驭帆前进,风浪涌促,等到发现时,整个船已上浅滩了。而且帆一时半会放不下来,风浪继续在催打,只要一发现,船只十有仈jiǔ会全部搁于滩礁之上。滩还要好一点,扔货物吧,这个大海之上,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只好扔货物,再用大篙子缓缓挪移。最怕的是搁礁,就那么一点礁石,将船只托了起来,浪还在打,一打一摇,摇得不好,船只立即掀翻过来,船沉人亡。

    世上没有两难的事,相比于搁滩的危险,风浪的危险更大,这才是尖船底的由来。

    但郑朗从他嘴里面还听到一个知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