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阶次思想(第4/6页)异世之无上大道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滞于修,所以唯有舍此有修之门,入于大乘无为之境,才能了道。由此,杜光庭又提出大乘无为之境的修持方法。

    杜光庭大乘无为之境的修持方法继承了老子无为的思想。杜光庭对“无为”的境界大为推崇,认为无为是理国修身之要。他说:“理国执无为之道,民复朴而还淳。理身执无为之行,则神全而气王。气王者延年,神全者升玄,理国修身之要也。”⑩认为理国无为,则民复淳朴而达于治世,修身无为则可神全气旺而致于延年。

    对于什么是无为的修持方法,杜光庭做出了新的阐述与发挥:“无为之理,其大矣哉。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把握而不散也。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yù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圣人之无为也,因循任下,责成不劳,谋无失策,举无遗事,言为文章,行为表则,进退应时,动静循理,美丑不好憎,赏罚不喜怒,名各自命,类各自用,事由自然,莫出于己,顺天之时,随地之xìng,因人之心,是则群臣辐辏,贤与不肖各尽其用”&;#9322;。杜光庭认为无为之理博大jīng深,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的意思,而是要顺天之时,随地之xìng,因人之心,循理而举事,因资以立功,并且做到事成而不伐、功成而不举。“无为”对于杜光庭而言,不仅是一种修道的方法,更是修道的境界。他认为修道之人唯有“见于无sè,闻于无声,味于无味,入于无形,了于无为,乃谓之证道果也”&;#9323;。能做到“了于无为”,才可谓得证道果。杜光庭认为无为亦是一个过程,或者说勉强可以分为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迹无为、心无为、心迹俱无为。所谓迹无为,即是指功举不自伐,则功不明而身明;心无为,实是指绝思灭志,无思无虑;心迹俱忘,则是指不刻意为无为而无为,从而使“yīn阳为之使,鬼神为之谋”,最后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杜光庭说:“上德之君,xìng合乎道,而命合乎一,体自然为用,运太和为神,动合乎天,静合乎地,与道相得而无所为也。神无思,志无虑者,此心之无为也。不显其功,而功若天地,不彰其明,而明并rì月,此迹之无为也。夫此无为,非佼学无为而为于无为,是无以为也。yīn阳为之使,鬼神为之谋,进退推移,与化无极,玄默寂寥,而与化俱,此谓心迹俱无为矣。”&;#9324;

    杜光庭继承了老子“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的思想,认为复命即回到自然本xìng,常即道的xìng状,回到自然本xìng就可以说是回归于道。学道之人先立功行,后忘其心,从而契无为之道。

    四、三乘同“工”

    三乘之法,在修道境界上有上下高低之分。一般说来,修道者因小乘之法可进至中乘之道,因中乘之道可登大乘之境。但杜光庭并不认为三乘之法是截然不同的。他认为三乘修法既可以依次修炼,但在每一个修道阶次上,修道者都可以通过修“观”而达到灭智内求,灰心默契,最终归于不滞有无,玄契中道的大乘之境。

    杜光庭认为三乘之法都以“观”作为修行之径,所以,三乘同“工”。小乘初门当中有三个观法,一是假法观,观世俗的一切均非实相,而是假法。二是实法观,世俗的一切虽假,但心照之则呈现出实有相。三是遍空观,呈实有相的假法具有普遍的空xìng,了知此空xìng则可入于无为之境。因此,在杜光庭看来,由小乘之法亦可直达大乘之境。

    中乘法门中的观行有四个方面,一是无常观,观世俗的一切都处于流逝无常的状态。二是常观,观世俗流逝的一切又有不变的常xìng。三是非无常观,因常xìng而观无常之非。四是非常观,因无常而观常之非常。通过中乘四观,破除各种执著,从而达到无为的境界。故由中乘之法亦可直达大乘之境。

    大乘法门中的观行亦有四个方面。一是妙有观,观常无中有妙有。二是妙无观,观万有之中蕴妙无之xìng。三是重玄观,观世俗一切既非有,亦非无,归之于重玄之境。四曰非重玄观,对于上述之重玄观,亦应破除,此为非重玄观。由此可达大乘无为之境。

    杜光庭认为道以三乘之法教化世人,从初地至于极道,从凡人修成圣人,有三个阶次的不同,有境界高低之分,通常情况下,修道者要依次经历这三个不同阶次,方可达到无为的最高修道境界。但是,杜光庭又倾向于认为,在三个不同的修道阶次中,修道者通过修观,均可以从有入无,阶粗极妙,达到得妙而忘其妙的境界,契于无为之门。所以,也可以说,三乘修持之法是异曲而同“工”的。

    杜光庭修道阶次理论,对于唐五代以后的内丹道教的xìng命双修思想、内丹修炼的炼jīng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等修道阶次理论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因此,杜光庭及其修道理论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其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修道阶次思想

    蒋斌

    杜光庭,字宾圣,唐处州人,生于公元850年,公元933年仙逝。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他壮岁入道,师天台道士应夷节。常思道法科教自汉天师始创,得陆修静撰集,因年岁绵邈,几将废坠,遂考其真伪条例始末,荐其文于朝,得僖宗召见,赐以紫服象简,应制为道门领袖。后游青城山,结茅而居,并羽化于此。杜光庭著述宏富,思想深刻,在道教之重玄学、科教仪范、修持方法等方面均有高深造诣。本文拟对杜光庭的修道阶次思想作一考察,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杜光庭认为修道有阶次之分。他说:“道贯万法,而演为三乘。初法以戒检心,以律检行,以存修静其内,以齐洁严其外。然渐进中道,习于无为,隳体黜聪,忘形绝念。而次登大乘之行,次来次灭,随念随忘,不滞有无,玄契中道。证此道者,炼凡以登仙,超俗而度世,凌倒景之上,享无穷之龄。天地有倾沦,而真道无渝坏,法音周普,拯度众生。”①修道的阶次有小乘、中乘、大乘三乘之分。因为人虽同禀于气,但所禀之气却有利钝与清浊的不同。“有yù无yù之人,同受气于天地。禀中和滋液则贤圣而无为,禀浊乱之气则昏愚而多yù。苟能洗心易虑,澄yù含虚,则摄迹归本之人也。”②因此,道虽贯万法,却因人而异,因时而宜,而有所不同。修道需要经历的阶段,可能达到的境界亦有不同,从而演为道教的小乘、中乘和大乘修炼之法。

    一、小乘之法

    杜光庭首先提出了小乘修炼方法,并提出小乘修身的十个方面。首先,修道之士要发起向道信善之心;其次,要有普渡之心,善待众生,引导别人与自己一同修道;第三,要寻访明师,无仙师的教导,修道之士不容易得道,所谓非师不度,非师不仙;第四,要在明师的指导下诵读道经,道经是修道之门径;第五,要出离凡尘入于道门,柔弱无争;第六,正式受戒成为道徒,谨防身口意三业造作恶业;第七,隐居山林,独处修心;第八,立志苦修,深信大道是“真法王”,能度众生,得道则能无生无死;第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