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太平新城(第2/2页)明月东升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加入千山堡骑兵,这般劳作便必不可少。再加上吃食上的一些显著的差别,倒没造成降兵们的逃亡与骚乱,反而多了近三层的人提出入伍请求。这些兵看来,做这些农活真不如当兵。以前不论是如何想的,此时都起劲儿的埋怨自己,就算苏翎所部来历不明,不愿糊里糊涂地替别人打仗,可眼下是什么处境?再说,到哪儿不是打仗?就算是辽东明军之中,这仗打不打还能由自己说了算?明白这一点的人逐日增多,到整个农事完毕,经过筛选的兵又达千人。

    这数万亩农田的预期收成,让苏翎对未来的年景抱有乐观的看法,此时军营中已经响起军歌的此起彼伏声,让苏翎的心情格外轻松。就苏翎这边大举修城,扩展粮食产出时,那边的努尔哈赤也做着同样的事情。

    努尔哈赤将掳掠来的人口数分赏给八旗旗主及其家族,也各处农庄里大举垦荒种田。当然其面积与规模都要远远大于千山堡,只是种地的人,身份不同。千山堡所有种地者都是自愿,那些降兵管不喜却仍然是自愿耕种,无人强迫。这算得上是某种意义上的以工换粮,总之是不干活便没有粮食食用。而努尔哈赤却没有这般花样,不听从者一律杀掉。努尔哈赤的全部精力都放八旗兵身上,但他仍然感到己方的粮食产出不够后金所用,目光再次向南方遥望。至于千山堡,努尔哈赤眼下还看不上那并不能给其带来好处的地方,何况那儿还有数千精锐武力,与其费力打一仗,还不如去打所获多的地方。此时的后金,衡量标准就是这么简单,而且,有效。

    努尔哈赤的后金旗号是萨尔浒之后,才真正对外宣扬,此之前不过是自家人屋里炫耀罢了。号称枭雄的努尔哈赤大胜之后依然是一副抢劫者的姿态,不断派遣人马往辽东境内试探,一旦抵抗稍弱,便抢回所需的粮食、人口、马匹、器皿等,充实自己仓库中日渐减少的财富。与千山堡相同的是,努尔哈赤的库藏中堆满了人参、药材、毛皮等山货。这些不管是八旗麾下旗丁的出产,还是分布各处被征服部族的进献,都因与辽东商路的断绝而充溢于库,甚至连努尔哈赤自己都不想再收了。管努尔哈赤拼命想办法督促后金的手工业生产,收揽银、革、木、铁等各种工匠,量多地制造各式工具、器皿以及麻布等。但后金境内的制造所出远远达不到所需的程度,甚至出现“银贱而诸物腾贵”。据传言所说,后金境内的蟒缎一匹原不过四、五两,现已上涨至二百两,贵出四、五十倍。而人参、貂皮等则卖不出去,努尔哈赤对辽东边境的杀掠,也无人能到后金境内来购买。即便出现上述高达数十倍利的机会,也没有任何商人敢于拿命去换。抚顺、清河等地不过是稍大一些的掳掠行动,所获再多,也不足以满足八旗的需要。甚至到了旗下百姓无布制衣的地步,而八旗旗主们,也不能保证自己家族内的所有人都能穿上锦缎,让显赫身份成了一句空话。这些内情辽东丝毫不知,苏翎也并未将哨探深入到后金内部,很多情形,都是从千山堡的实际情形推断出来。千山堡尚且能够保持着鸭绿江水路的商贸进出,而即将开市的集安也就带来商货流动,这都将比努尔哈赤的窘境要宽松得多。但千山堡目前不流通银两的现象极不正常,这初还可用粮食代替一切,随着人口增长,包括太平哨城的修筑,甚至那规划中的市场,都提醒着千山堡的高级武官们,努尔哈赤的难处,千山堡也即将面对。

    努尔哈赤的解决办法,是不断冲击辽东边境掠夺,小城小堡得不到满足,势必将目光瞄向大城大堡,那里面有大批的粮食、布匹、金银、人口,如同抚顺一样,只要打破城墙,一切便进入囊中。这般做法,让号称的“后金”形象显然不像努尔哈赤自己所称的那般高大勇猛,甚至那些降了的汉人,也未对其称王的狂妄看成是多大的事儿。这些当然不会被记入史籍,历史显然是经过一番挑拣的。这些举止、行动自然也不会被大明朝朝廷所看重,这萨尔浒战败虽然是事实,却并不表示大明朝会对一个昔日极北之地的小小卫所指挥俯首相对。两边都是处心积虑,各有各的麻烦,却各自又做着一番盘算,这战事不会太远,辽东战火势必又要燃起。

    对于千山堡,整个大势却依旧是出于夹缝之中,那两方都知道千山堡的存。努尔哈赤是心知肚明,但不想做赔本的买卖,或许等到实没地方抢了,再来收拾苏翎,而另一方,对千山堡是压根儿视作无物,无人理睬。努尔哈赤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尚且不会给予重视,何况一个小小的千山堡,随便哪个卫所便比千山堡强上数倍。

    千山堡偏安一隅,勉强维持着平安无事,内里虽变化繁多,但对于大势却毫无影响。但安稳不会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千山堡也不会努尔哈赤的推动下保持太久的平静,总会有某种触动,将水面的波纹掀成滔天巨浪。

    【收藏、推荐,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