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天启内帑(第1/3页)明月东升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大明朝向军中派遣监军,此为惯例。~~ ~~秉承文官治国的传统,但凡有兵**于外,则必然朝廷要派驻监军。

    按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祖制,大明朝各地建立卫、所,各自驻防要地、边关,这士兵的军籍便也由此固定下来。平日里所有卫、所旗军皆不许擅离驻地,就地屯田、戍守。而一旦战事一起,则由朝廷任命大将作为总兵官,调集各地卫、所旗军集结,归总兵官统辖,与敌一战,这战后自然再回归各自卫、所。就连这总兵官的武职,也并非大明朝的定制,初时还由拥有爵位的皇族、外戚担任,当然,倒是此时,也早已泛滥。这辽事一起,升任总兵官的武将,是多出数倍。

    这大明朝为限制武官拥兵自重的手段,原本无可非议。毕竟太平盛世之时,就算是出现一伙盗贼,也能扰乱数县的安宁,何况久经训练的士卒?是故这大明朝的兵与将,仅仅是作战时临时调动、集结起来,二往往并不熟悉,这也是大明朝军伍战力低下的一个根本原因。

    这卫、所旗军的羸弱,自不必再提,只说这武职军官们,尤其是位于边镇的武官,这既然要领兵出战,可这些兵又大多靠不住,朝廷又不允许兵、将相互连通,便只得蓄养家丁,一边日后作战时能有些依仗。这种情形延续到辽事糜烂之时,就连朝廷,都将武将的家丁视为唯一能有些战力的士兵,不仅将其列为拿着高出一般士兵军饷的名册,且调动武官之时,无一不公文中注明,要其携家丁一并随行。

    这是大明朝军伍内部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面,便是这监军的手段。监军算不得是一个职位,也如同总兵官一样,是临时派出官员担任。目地,自然是监督领兵武将的言行举止。此时派驻的监军,往往都有都御史等文官担任,这权利,除了能够将军中诸事直接禀明朝廷之外,必要时,还得直接剥夺领兵武官的掌兵职权。换句话说,这军中诸事,倒是仍由武官专管。监军一般不予干涉,但只要监军说不同意,可没有一个武官能够坐视不理。

    这监军地一封奏书,便能将领兵数万的武官们直接治罪,轻则回原驻卫所,重则连世袭的指挥等职位也被剥夺。久而久之。这监军的权限便近乎无限,甚至这一支军伍的主管。说到底便是这监军一人而已。当然,朝廷上的那些文官们可都是相通的,即便彼此之间喋喋不休地相互指责,却都不会改变这监军一职带来的危害。

    就辽事之前,大明疆域之内只有少许骚乱,都很快便被平息下去。万历年间的三大征,虽花了无数地银子,可也都以战胜作为结果。这些,都预示着大明依旧拥有着无比强悍的官兵,至少朝廷之上的文官们。是这么认为的。当然便无视那少数提出对军伍加以改进的提议。

    就总体而言,大明朝依旧是强大的。无论是人口,还是官兵数量。大明朝宽广地疆域周围,没有哪一个国家敢于抗衡。可这文、武两方面的弊病继续延续下去,便造成努尔哈赤地轻易连胜。此时,大明朝廷上的文官们,依旧是采取的惯用办法,征调、募集兵马,调派各地武官、士卒,然后派出经略统带。

    当初辽东经略杨镐,分兵四路,虽指明了各路主将,可每一路仍然派驻了监军。当然,萨尔浒大败之后,这责任仍然是由各路主将负责。阵亡的自不必追究了,朝廷还有一番抚恤,但那监军的作用,战败之后却没人提及。若是仅从朝廷文书往来之中,可是看不到监军到底有什么作用,这一弊端,依旧被隐藏下去。

    当今的辽东经略袁应泰,丢失沈阳之后,又再令辽阳处于危急之中,按理袁应泰也难逃那杨镐的下场。可偏偏冒出个苏翎,且以数次大捷换回了辽东经略袁应泰朝臣之中的信心。对此袁应泰是心知肚明,本人对苏翎的大力支持,其实也便是对自己的一种保障。而朝廷此次地一番驰援,也是破天荒地对苏翎尤其看重,仅从这两月间用难以想象地速度运来的粮草、军需,便可见一斑。

    朝廷地一反常态,严厉督促,说明那些文官,以及天启皇帝,也对大明朝军伍的战力产生了怀疑。这银子花地如水一般,却只换来败绩,颜面失,数以百计的文物官员丧命,士卒是成了数万辽东的游魂。苏翎的出现,可当真是恰到好处。但是,这别的都一反常态,可这监军,却依旧照派不误。

    辽东经略袁应泰府中私宅宴请辽东总兵苏翎,本是进一步融洽两人之间的关系,那做媒一说,也不过是随口而已。不料却从苏翎的话中,看出其丝毫不想受到约束的影子。

    对于监军的看法,袁应泰倒没有什么可说的,这是其视为必然的举措,当然,这不能明说是来监视苏翎的。但自从苏翎出现,袁应泰即便没有亲眼看到苏翎率军与八旗兵血战,可一切消息,都证明苏翎是获得的是真实的大捷。死而复生的经历,让袁应泰开始从看待大明军伍。仅从苏翎营中待的那几日,袁应泰便看出苏翎所部迥然不同之处来,这正是辽东未来的希望所。

    但这监军的到来袁应泰说完之后,便静静地打量苏翎,留神其神色变化。

    但苏翎的脸上,却看不出有什么不快,只是问道:“袁大人,朝廷派谁来辽东?”

    袁应泰略略一想,说道:“朝廷已铸了辽东、西平、盘山的监军关防,由胡嘉栋、高出、牛乾坤,分驻三处监

    “三处?”苏翎不解,望向袁应泰问道,:“谁来辽阳?”

    袁应泰说道:“由胡嘉栋赴辽阳监军。高出、牛乾坤分往西平,盘山监军。”

    苏翎伸出筷子夹了菜吃了一口,想了想,又问道:“西平、盘山也要驻军?”

    “正是。”袁应泰又端起酒杯。举起向苏翎示意了一下,便自己喝了一小口,说道:

    “朝廷已下令由原驻守广宁的兵备道王化贞,升任辽东巡抚右佥都御史。由王化贞的来信来看,广宁一带,已经抵达的出关官兵,共有三万九千三百一十九名;另外,王化贞招集的残兵约有二万九千四百余名,另还招募有乡兵一万六千八百余名。如今驻扎广宁一带地官兵,总共八万四千八百余名。其河西额设兵及留守山海关官兵外。”

    “都到了这么多?”苏翎再一次对朝廷兵马的聚集速度感到略略吃惊。

    “嗯,”袁应泰说道,“这回朝廷可是对那些迟迟行动缓慢的援辽兵马下了狠心,锦衣卫也不知抓了多少武官,但总算还是到了大部。”

    “袁大人如何处置这些兵马?”苏翎问道。

    袁应泰苦笑着摇摇头。说道:“按我的想法,当然是将这些兵马全都调集到辽阳。可朝廷上不知是哪一位大臣。非要留驻半数驻守广宁。说是要防御西虏,免得让那些蒙古人趁机断了辽阳地粮饷通路。那高出、牛乾坤,便是奉命往西平、盘山驻军中监军。”

    “八万四千八百人,”苏翎没去想朝廷之中的议论,这都留给袁应泰好了。“袁大人,这个数目可属实?别有弄些老弱来凑数的。”

    “不会。”袁应泰肯定地说道,“朝廷山海关已经另派有官员验证,老弱一律退回,只留精干之兵出关。那出关的三万九千多人马,不会再如以往的了。”

    “那些残兵呢?”苏翎又问。

    “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