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小便立志要走出这小村,人刻苦,再加上对数理化天赋异禀,成绩优异,在父亲和哥哥砸锅卖铁的帮助下,考上清华,之后又顺利留在北京当了老师。但这样一个励志故事的背后,却是哥哥不到三十岁便死于肺痨,他本想在北京安定下来,有点积蓄,把父亲接来北京享几天福,没想到奋斗几年后,等到的却是父亲突然辞世的消息,转瞬间自己再无至亲,这打击对廖焕生来说是巨大的。
廖焕生回到家料理了父亲的后事,家里一贫如洗,就把值些钱的东西都送了周围的邻居,答谢他们对父亲的照料。但在父亲睡过的床上,廖焕生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陶枕。这陶枕廖焕生记得是自己小时候,父亲在自家地里刨出来的,质地很是粗糙,用一些深深的刻线勾勒了一些植物的图案,陶枕上只是粗粗的挂了些青绿釉,底部完全是陶土的本色,和廖焕生在历史课本上看到的唐三彩是一个颜色,但陶枕两侧有架烧过的痕迹,看上去应该是个古物。
廖焕生的父亲总觉得这陶枕是个宝贝,就一直留在身边,没想到这些年,他还一直枕着他睡觉。也许是睹物思人吧,廖焕生只把这枕头带在身上,回了北京,从此再没回过那个小村。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