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经络理论(第7/7页)黑医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周荣;络大包;会中府),连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yīn心经。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1)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2),则快然如衰(3),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4),水闭(5),黄疸,不能卧,强立(6)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能用(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注释】

    (1)胃脘——《说文》:“脘,胃府也。”

    (2)得后与气——“后,指大便;“气”,指矢气。

    (3)快然如衰——感到病情忪解。

    (4)溏瘕泄——溏,指大便溏薄,瘕,指腹部忽聚忽散的痞块;泄,指水泻。

    (5)水闭——指小便不通等症。

    (6)强立——《太素》作“强欠”。可作勉强起立解。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舌根部发强,吃了就要呕,胃脘痛,腹胀,好嗳气,得到大便或放屁后就感到轻松,全身感到沉重无力。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脾”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舌根部痛,身体不能活动,吃不下,心胸烦闷,心窝下急痛,大便溏,腹有痞块,泄利,或小便不通,黄疸,不能安睡,勉强站立,大腿和小腿内侧肿、厥冷,足大趾不能运用。

    足太yīn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足太yīn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

    其病: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腹(1)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注释】

    (1)腹——原作肠,据《太素》改。

    【语译】

    足太yīn络脉,名公孙。在距离足大趾本节后方一寸处分出,走向足阳明经;其支脉进入腹腔,与肠胃相联络。

    其病症:气厥逆就挥霍缭乱,上吐下泻。实证,见腹部绞痛;虚证,见腹部胀气。可取足太yīn络穴治疗。

    足太yīn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足太yīn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本(1)。

    【注释】

    (1)舌本——原作舌中,据《太素》改。

    【语译】

    足太yīn经别,从足太yīn经脉分出后到达大腿前面,和足阳明经的经别相合并行,向上结于咽喉,贯通到舌本。

    足太yīn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足太yīn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结于膝内辅骨,上循yīn股(1)结于髀,聚于yīn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yīn股引髀而痛,yīn器纽痛,上(2)引脐与(3)两胁痛,引膺中与(4)脊内痛。

    【注释】

    (1)yīn股——股的内侧。

    (2)上——原作下,据《太素》改。

    (3)(4)与——原缺,据《太素》补。

    【语译】

    足太yīn经筋,起始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结于内踝,直行向上结于膝内辅骨(胫骨内髁部),向上沿着大腿内侧,结于股前,会聚于yīn器部;向上到腹部,结于脐,再沿着腹内结于肋骨,散布到胸中,在内的经筋则附着于脊旁。

    其病症:可出现足大趾支撑不适,牵引内踝作痛,转筋,膝内辅骨痛,股内侧牵引髀部作痛,yīn器部有扭转疼痛,并可向上引脐及两胁作痛,且能牵引胸膺和脊内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