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Ca2+等通道。神经纤维静息时,也就是说,在神经纤维处于极化状态时(电位差为70mV),Na+通道大多关闭。膜内外的Na+梯度是靠Na+、K+泵维持的。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RP),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是的膜内外电位差,可以根据Nernst方程和膜内外的离子浓度计算得到。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膜上接受刺激的地点失去极性,透性发生变化,一些Na+通道张开,膜外大量的Na+顺浓度梯度从Na+通道流入膜内。这就进一步使膜失去极性,使更多的Na+通道张开,结果更多的Na+流入。这是一个正反馈的倍增过程,这一过程使膜内外的Na+达到平衡,膜的电位从静息时的70mV转变到0,并继续转变到+35mV(动作电位)。也就是说,原来是负电性的膜内暂时地转变为正电性,原来是正电性的膜外反而变成负电性的了。此时膜内阳离子多了,Na+通道逐渐关闭起来。由于此时膜的极性并未恢复到原来的静息电位,Na+通道在遇到刺激时不能重新张开,所以这时的Na+通道是处于失活状态的。只有等到膜恢复到原初的静息电位时,关闭的Na+通道遇到刺激才能再张开而使Na+从外面流入。Na+通道这一短暂的失活时期相当于(神经传导的)不应期。Na+流入神经纤维后,膜内正离子多了,此时K+通道的门打开,膜对K+的透性提高,于是K+顺浓度梯度从膜内流出。由于K+的流出,膜内恢复原来的负电性,膜外也恢复原来的正电性,这样就出现了膜的再极化,即膜恢复原来的静息电位。这一周期的电位变化,即从Na+的渗入而使膜发生极性的变化,从原来的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到K+的渗出使膜恢复到原来的外正内负,称为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
动作电位可以分成去极化、复极化、超极化三个过程。动作电位的产生符合“全或无定律”,即刺激只要达到阈值,就能引发动作电位。
(2)神经冲动的传导
神经传导就是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的顺序发生。神经纤维某一点受到刺激,如果这个刺激的强度是足够的,这个点对刺激的应答是极性发生变化:Na+流入,K+流出,原来是正电性的膜表面,现在变成了负电性。这就使它和它的左右邻(正电性)之间都出现了电位差。于是左右邻的膜也都发生透性变化,也都和上述过程一样地发生动作电位。如此一步一步地连锁反应而出现了动作电位的顺序传播,这就是神经冲动的传导。
动作电位的出现非常快,每一动作电位大约只有1ms的时间,并且是“全或无”的,也就是说,刺激不够强时,不发生动作电位,也就没有神经冲动;刺激一旦达到最低有效强度,动作电位就会发生并从刺激点向两边蔓延,这就是神经冲动;而增加刺激强度不会使神经冲动的强度和传导速度增加。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但是由于在动物体内,神经接受刺激的地方是神经末端,因而神经冲动只能朝一个方向传播;并且,更重要的是在神经纤维彼此接头的地方(突触),神经冲动是单向传导的,来自相反方向的冲动不能通过,因而神经冲动只能朝一个方向运行。
神经冲动在有髓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式是跳跃式的,即从一个郎飞节到另一个郎飞节之间传导,大大加快了传导速度,而且所消耗的能量大约是在无髓纤维上的1/5000。
动作电位传导的重要特征:
1、轴突膜存在着产生动作电位的阈值,以保证膜电位中小的随机的变异不被误解为有意义的信息
2、全或无定律确保一旦产生了动作电位,便永远是完全的,以使信息沿着此途径丢失的可能性减少到最低程度
3、强度潜伏期相互关系和不应期与阈值一起使信息能以频率编码的形式进行编码
4、被动扩散现象,它只是由轴突膜的电缆样性质所产生的,允许动作电位沿着轴突传播和使信息在神经元内进行长距离的转移。
神经纤维传导速度
A类肌梭传入Φ1322μm70120m/s
皮肤传入Φ813μm3070m/s
肌梭传出Φ48μm1530m/s
痛温觉Φ14μm1230m/s
B类植物神经有髓
Φ13μm315m/s
C类无髓Φ0.31.3μm0.72.3m/s
传导速度=6X直径
温度降低,速度减慢冷冻麻醉
4、人体神经系统
===========(1)引言
===========(2)中枢神经系统
1、脑脊膜和脑脊液
包裹在脑组织表面的结缔组织膜,分硬膜(外层厚而有韧性)、软膜(内层薄而多血管)、蛛网膜(中间疏松结缔组织),三层膜间充以脑脊液,有缓冲撞击的作用。脑脊液在脑的内腔(脑室)、脊髓中央管内,形成脑脊液循环,并与循环系统相通。成分略有差别,蛋白质、k、Ca少,Na、Cl较多。
2、脊髓
位于椎管内,上与延髓相连,下终止于脊柱的末端。
功能:
(1)传导,脊神经——上行至脑、脑信息——下行脊神经——全身各部
(2)反射中心,反射弧
组成结构:
灰质:细胞体(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突触,横切面呈蝴蝶形,背角(来自感觉神经节的感觉神经纤维)、腹角(运动神经纤维)
白质:无细胞体,成束的神经纤维(有髓纤维)
3、脑
神经系统的中心,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中心,对于人来说还有记忆、思维、意识等高级功能。研究脑的这些功能,是现代神经生物学的热点课题。脑的组成:大脑,丘脑、下丘脑,中脑、小脑、延髓(脑干)。脑的进化趋势:大脑日益发达、小脑越来越重要、中脑则相对变小,重要性降低。
(1)大脑
两个大脑半球,大脑皮质、皮质之下为神经纤维构成的白质,第一脑室、第二脑室,中央部分相通,并与丘脑的第三脑室相通。
(2)功能定位感觉区和运动区
根据功能的不同,可将大脑划分为不同的感觉区和运动区。中央沟:两大脑半球的侧面各有一条从上到下的沟,沟前为体运动区,管理身体各部肌肉的协调运动;沟后为身体感觉区,感知触、冷、热、压力等来自皮肤感受器的信息。人大脑皮质的感觉区和运动区都很小,大部是联络区。体感觉区和体运动区可进一步划分为控制一定区域的部分,这些部分分布有一定的格局。体感觉区的左部各点的安排正好画出了身体右侧的全部,右部各点的排列也画出了身体左侧的全部,存在着左右交叉。区域有大小的区别,反应了感觉和运动机能的特点。大说明需要处理的信息多,机能更复杂。手指的感觉、运动,嘴唇的感觉,躯干的感觉和运动。
枕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