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让不少人把他视为怪胎,下意识的与之疏远起来。
并且渐渐的,也不知是谁从家长口中听到了些有关陈德元死因的风言风语,便开始在学校里散布道消息,很快便把陈力泉的父亲描绘成了一个酒囊饭袋型的“贪污犯”。这件事无异于一块污泥,使得陈力泉这个纯正的工人阶级的后代,竟然也和洪衍武一样,变成了被无数人鄙夷轻蔑的对象。
另外,由于中学和学决不能相提并论,这种环境的改变也使两个孩子不得不面对一个更为艰难的困境。
平心而论,从社会整体而言,学无论师生还是环境都要比中学温和的多。
这主要的原因还是得益于孩子们年龄都比较,无论智力还是体力都很有限,即使是再坏再淘的学生也仅限孩子胡闹的范畴。而无论老师或工宣队,也多是以较宽容的态度面对这些“祖国的花朵”。
因此这个地方,“阶级斗争”这根弦绷得算是比较宽松。学校对家庭出身“高”的学生,除了不许加入“红兵”和充任班干部以外,也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歧视。这也是当初常显璋选择到学任教的原因。
可是这种情况到了中学里却完全不一样了。
别工宣队都是在大厂造反派里精挑细选出来的,就是经过“沙里淘金”留任的老师,在政治觉悟上也保持着一种较高的警觉性。这些人在学校成天价搞“斗批改”,基本没有文化课。划分学生完全以其家庭成分为基础,对家里有问题的学生完全是一种不假颜色的苛刻态度,几乎已经把他们当作成人来对待了。
而那些中学生们呢,十几岁,正是半生不熟的岁数。懂事吧,人情冷暖,待人接物,一个个儿的脑子里,全一锅糨子。特别是文化知识水平和道德情操最为缺乏,还不如正常年景的学生。可要不懂事吧,他们经过六年在学的成长,智力体力已经开始进入突飞猛进的状态。哪怕在情商上,也懵懵懂懂地咂摸出儿生活中酸甜苦辣咸的滋味儿了。
特别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这些从幼儿园开始就会背“语录”唱“语录歌”的孩子们,对于“造反”这件事还是蛮熟悉的。虽然洪衍武入学时在校的这拨人都没能赶上最“火热”的年头,斗争经验不能与当年的“老三届”相比。可他们在每天耳濡目染下,又有家里的哥哥姐姐作为崇拜和效仿的对象,动起手来也不软。照样能把“阶级敌人”揍得爬不起来,口鼻见红。
所以当时普遍的状况,是京城的中学已经演变成了一个个充满着暴力的狼窝,中学生们尽是些已经断了奶开始嗜好血味儿的狼。表面上,中学里到处是美人蕉、百合、月季、夹竹桃,一派和平且和谐景象。但实际上对每个男孩子来,这里却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