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较多的支持者。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随着民间力量的发展壮大,随着西方意识形态的进入,第四种选择的政治力量(即zì yóumín zhǔ派)也在悄悄地发展。也许若干年后,可能走上前台,成为一种主流力量,但现在他们并无多少发言权。与zì yóumín zhǔ派尖锐对抗的第一种力量逐渐消退,而**力量(新权威主义,新左派可能是这种力量的维护者)会与zì yóumín zhǔ派抗衡。
这四种选择聚集了四种政治力量。这四种力量排成系列可以形成中国自左到右的政治光谱。最左为“四人帮”的残余力量,最右为zì yóumín zhǔ派。这个光谱是连续的,在这四种力量之间,还有中间地带。这个连续的政治光谱中,有两处能量最强,这就是郑南巡为代表的第三种选择和萧飞代表的第二种选择。——政治斗争是必然存在的,而其对于国家而言,有理智的政治斗争未必是坏事。
萧飞是一位老革命家,在1931年的华共六届四中全会被选为zhōng yāng委员,同年9月成立的华共zhōng yāng临时政治局时,他就是政治局委员。1935年,在长征路上他被派往苏联向共产国际汇报情况,1937年11月同黄明、汤生等一起回到延安。他在延安时代就负责组织工作,因而在干部队伍中有深厚的基础。在建国之初,zhōng yāng领导人排名中,萧飞的排名是第五位,仅次于当初的“四大书记”,萧飞的排名甚至在后来叛变的林副帅和郑南巡同志之上。建国后,每当经济出现挫折时,就让萧飞出来收拾局面,毛先生曾有“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之说来称赞萧飞。在毛先生批评“反冒进”时,他和先总理周先生同时被批。拥护先总理周先生的人大都也拥护萧飞。在国民经济管理系统,在干部组织系统和高层干部中,萧飞可以说是树大根深,一呼百应。由于他的深思、稳重、严谨、外柔内刚,得到了不少人的信任。他很少直接出面参与政治斗争,给人一种神秘莫测之感,这也是后来被外国媒体形容为“隐峰”的主要原因。
郑南巡在华夏**内也是一位树大根深、一呼百应的人物。他敢作敢为,决策果断,号称“钢铁公司”,“四人帮”以后,是党内公认的领袖人物。他执掌军队,控制全局。由于他三起三落的政治经历,其地位不可动摇。
郑南巡和萧飞势均力敌,互相制衡,谁也推不倒谁,谁也离不开谁。一些重大问题,需要两人都同意才行得通。所以,华夏改革年代的政治力量呈双峰状态。由于郑南巡是实际上的一把手,这个山峰稍高一些,但也有限。以至于外国媒体经常说华夏的情况是这样:有事情,郑南巡决定怎么办,但萧飞如果不同意,这事情就办不了。也就是他们所说的“一个抉择权,一个否决权。”而这两个“权”的不同,其实也说明这二老为人处事的不同。
郑南巡和萧飞的风格确实差别很大。郑南巡是军队里杀出来的铁腕人物,而萧飞久居zhōng yāng,常以中庸取人。对用宫廷政变方式处理“四人帮”问题,众人拍手称快,萧飞却说,这种方式“下不为例”。审判“四人帮”时,郑南巡主张枪毙江夫人和张某人,萧飞却说:“我不同意杀,如果同志们投票之后决议要杀,我服从党zhōng yāng的决议,但我这一票反对,也要记录在案,请记下这么一句:萧飞同志反对。”——结果真没杀。
八十年代末的动乱之后,中顾委批判四位老人(我不解释啊),有人主张开除他们的党籍,萧飞却保他们四人过了关。实际上萧飞从根本上来说是左的,但他用中庸之表包装左的内核。他和郑老的斗争中,常以柔克刚。从积极方面看,在华夏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双峰政治比一峰政治好。有萧飞的制衡,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郑南巡权力的无限制扩张。
有了这两个权力山峰,就会聚集两支队伍。郑南巡的队伍中有一大批支持改革的干部。萧飞的队伍中有大批左派以及党国元老中若干人士。
如果把两个权力山峰下的队伍称之为萧系阵线和郑系阵线。那么萧系阵线也可以称为保守派,郑系阵线也可以称为改革派。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改革派”和“保守派”都是中xìng词,都没有褒贬之意。(有些朋友会觉得改革派肯定比保守派好,这个观点是不值一驳的,自己百度一下就知道“保守”这个词,在全世界都是中xìng词,甚至略带褒义,只有在现阶段的中国才显得有些贬义,这是什么原因,聪明的朋友都知道,我……依然不解释。)郑系阵线和萧系阵线有两点共识:一是坚持华夏原有的政治制度和指导思想不能改变;二是必须改变毛先生留下的经济现状,即经济体制改革。1987年,赵先生按郑南巡的意思,把两条阵线的共识归纳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十三大把这个归纳提到“党的基本路线”的高度。
“一个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这两个基本点可以用另一种形式表达:不改变华夏现有的政治制度,学习西方的经济制度。这实际上是一百多年前华夏改革者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现代版。
两个基本点,一个是要把过去几十年视为异端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物质剌激”作为目标来实现,要积极吸收“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一个是要坚持**几十年的基本制度、基本立场、基本理论。这在实际工作中是很难协调的。不相容的两个基本点之间不得不碰撞。华夏的改革过程,就是两个基本点的不断碰撞的过程。
在这“两个基本点”的旗帜下,聚集着两支队伍:一支队伍强调改革开放,一支队伍强调四项基本原则。前一支队伍基本上是郑系阵线的人,后一支队伍基本是萧系阵线的人。如前所述,就改革开放而言,萧郑两个阵线有分歧(一个是计划经济,另一个是市场经济)。但这种分歧的斗争搅合在两个基本点的斗争之中。例如,萧系阵线在攻击郑系阵线时,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武器。郑系的阵线在攻击萧系阵线时,以“反对改革”作为武器。萧系阵线如果认为郑系阵线某项改革走得太远,就拿起“姓资姓社”的武器来打击。
双峰政治下两个基本点的碰撞,就演化为两种势力的政治斗争。在这两种力量的斗争中,“凡是派”的残余势力支持萧系阵线;zì yóumín zhǔ派支持郑系阵线。但当zì yóumín zhǔ派的活动威胁到“四项基本原则”时,郑系阵线和萧系阵线就联手对其实施打压。
刘中时跟刘蒙说这个话的时候,还是两三年前。而今年,郑老逝世之前,萧老提前回京,跟郑老见了最后一面。这里面有一个消息是刘中时十分在意的,就是萧老曾经单独进入郑老的病房,和郑老说了一会儿话。
别看只是说了一会儿话,在那种情况下,按照刘中时的想法,那就该是两位巅峰上的老人互相交底了,说不定这对既有斗争、更有合作的老人之间还会发生类似于托孤之类的事情。但是事情究竟如何,刘中时也只能猜测了,除了萧老本人,所有人都只能猜测,连萧正或者萧宸都对那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