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水浒传》中关于梁山泊的是这样描述的——寨名水浒,泊号梁山,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
要知道,洞庭湖的直径还不到一百里,太湖的直径也不过一百里,中国与俄罗斯共有的兴凯湖,南北最长的直径也不到二百里!如果梁山泊按圆周计算方圆八百里,直径也在二百里以上,岂不成了中国第一大湖了?——因此许多读者都不相信这是真话,而认为是文人笔下“信手拈来,信笔写去”的信口雌黄。而且在现在的山东,根本没有这样巨大的湖泊。
然而事实上,在宋代,梁山那里确实有个极大的大湖泊,在很多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
按古文献记载,五代后晋开运元年(944),黄河在滑州(今河南滑县东的旧滑县)决口,河水东漫数百里,积水环绕着梁山,形成一个巨大的湖泊。据《宋史·河渠志》:北宋天禧三年(1019),黄河再次在滑州决口,“历澶(chán缠)、濮、曹、郓,注梁山泺”,水泊面积继续扩大。熙宁十年(1077),河决澶州(今河南濮阳,旧治所在河南清丰县顿邱城)曹村,东汇于梁山泺;元丰五年(1082),河决郑州,溢入礼金阳武沟刁马河,归纳梁山泺。庆历七年(1047)韩琦出知郓州,路过梁山泊,有诗描写水乡泽国的浩淼,与《水浒传》的叙述已经能够相互印证:
巨泽渺无际,齐船度rì撑。渔人骇铙吹,水鸟背旗旌。
蒲密遮如港,山遥势如彭。不知莲芰里,白昼苦蚊虻。
《世说补》和《邵氏闻见后录》里都提到一个故事:王安石变法好言利,有个小人趋炎附势,出主意迎合:“把梁山泊八百里湖水放掉,建成农田,那获利可就大了。”王安石一笑之后,慢悠悠地说:“这个办法好倒是好,不过,那放掉的水往哪里安顿呢?”在座的刘攽(bān般)讽刺他说:“在旁边再凿一个八百里的湖,不就得了?”——出主意的人,当然是要把梁山泊的水通过黄河排出去,但是被人误解,而且成了王安石时代反变法派人士常常提起的政治笑话了。
但是自从开运元年(944)黄河决口以后到政和年间(1119-1125)的一百多年中,在梁山周围形成的泽国,即便“方圆八百里”不是实测的结果,只是估计的数字,《水浒传》写宋代政和年间梁山那里有一个方圆(周)几百里的大湖,则是毫无问题的,可见小说的记载并非空穴来风。
据史书记载:北宋宣和末年或靖康年间,有渔民张荣在梁山泊聚集舟师数百,不时出击金军。靖康之后,金兵南下攻宋,梁山泊也在金兵的控制之下,但因其地芦苇丛生,水域浩阔,易于逃匿,难以捕捉,所以南宋初年一直是抗金游击武装的根据地。后来黄河回复故道,梁山泊逐渐萎缩,但是梁山泊地区已经沦陷,归“大金国”版图了。金熙宗正隆六年(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攻宋的战船经过这里,已经因水涸而进退维谷了。据金世宗大定二十一年(南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的记载,这里多已经干涸为陆地,当地农民可以“恣意种之”了。由于连年战乱,黄河堤防失修,河水经常溃决,水往低处流,洪水再度汇聚梁山泊。直到元末胡翰北游,所见梁山泊仍然是“浩荡无端倪,飘风向帆集”的景象。入明以后,梁山泊陆地化趋势加快,到明岱宗景泰元年(1450)前后,方圆仅剩八十里左右了。景泰六年,明廷对黄河沙湾决口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整治,终于使余下的八十里湖水也涸为平陆。现在只剩下一个梁山县北边的东平湖(总面积626平方公里,常年水面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米),这就是梁山泊干涸以后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