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灵感寺(第1/2页)大唐纨绔公子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两位朝廷的大佬正在烦心着,而肇事者长孙凛在家闷了两天后,耐不住寂寞的他,带着孙大和孙二两人来到了长安城东南铁炉庙村北高地的灵感寺。

    “寺好因岗势,登临值夕阳。青山当佛,红叶满僧廊……”,这是唐代诗人朱庆余《题青龙寺》诗中的名句佳作。灵感寺初创于隋开皇二年,当时称灵感寺,唐景云二年改名青龙寺。青龙寺地处地势高峻、风景幽雅的乐游原上,极盛于唐代。..

    长孙凛前世尚佛法古物,游西安时曾携妻一道游览了西安大大小小的寺庙,这灵感寺便是其中之一。

    长孙凛缓步走在碎石小路上,虽说是同一处地方,但后来的青龙寺是现代人在旧址上重建的,与现在的灵感寺有太多的区别。尽管如此,记忆力强的长孙凛还能记得他和爱妻曾经走过的地方。

    寺庙中的五百罗汉像,雕塑jīng细,形态各异,有的托腮搔耳,有的开怀捧腹大笑,也有的怒目暴睛,凛凛可畏,形象构初如生。许多进庙参观朝拜的人都要数罗汉,以任何一个为起点,数到自己的年龄数,就根据这尊罗汉的名称、形态和所附谶语来分析自己命运。他选中了爱光尊者,诗云:拱手顶礼智慧僧,保君平安寿延长,多种慈悲结福天,来生定升兜率天。呵,平安长寿,不知道像他这样穿越的是否也算呢?

    缓步来到了寺庙的后山,这里到了现代时,寺庙从rì本引进千余株樱花树植于寺院,每年三至五月间,樱花盛开,chūnsè满园,庭园景致颇佳。长孙凛这对恩爱夫妻在樱花烂漫下竟情不自禁拥吻,真是应了那句只羡鸳鸯不羡仙。..

    而此时的寺庙所栽种的是桃花,这一季节正是桃花盛开的时候,那盛开的桃花像是一片片胭脂,染着富饶的chūn之山河,又像是一团团云霞,映着充满生机的大地。偌大的后山不少游人走走停停。

    “去年今rì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chūn风。”

    长孙凛应景生情,叹了口气。情不自禁地念起了崔护那名闻天下的《题都城南庄》,此情此景,也只有这诗词合自己的心情。

    回头看到孙大孙二两人抱着肚皱眉头,天sè也不早了,今rì两人出来还没用膳呢,便笑了笑说道:“我们回去吧,到街上再去酒家吃点东西。”

    两个憨憨的汉立马兴奋地跳了起来,长孙凛也情不自禁跟着笑了起来。他来到这个世上时间尚短,父亲整天一脸严肃,几位兄弟姐妹或忙于学业,或不屑于与他这霸王打交道,也只有母亲整rì与自己亲昵。再就是这两兄弟,按照现代的说法,他们应该算上智力低下的残障人,而长孙凛却挺喜欢这哥俩的,与这样的人打交道,没有任何心机和防范,相当轻松。

    孙二听闻要找酒家吃饭,便手脚麻利地准备好车马,还不时招呼老大些,长孙凛也在两人伺候下坐车离开了。

    若是原来的长孙凛本人,也许会现那后山竟然还有一位熟人。一位让他着迷疯狂,不惜冒犯天颜去做惹人不耻之事的美丽少女。

    “去年今rì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chūn风。”

    方善婷自那rì窦氏到家里定亲之后,心情一直是恍惚不定。如若不是为了爷爷和母亲,在受辱当rì她早就自行了断,这些rì来,泪水不断,那贼狰狞的影多次让她自噩梦中惊醒。定亲之后,接受传统教育的她也就有了嫁鸡随鸡的思想,毕竟身已被此人所侮。且窦氏还告诉了一些贼童年之事,让她对此人的排斥憎恨有所缓和。然长孙凛的所作所为,并非几句话,就能让女孩打开心结。毕竟因为他的不耻之行,给这个年代的少女带来的几乎相当于灭顶之灾。

    心情复杂的少女在焦躁不安之下,决定自事之后第一次走出家门,到灵感寺求菩萨保佑。谁知心神不定地走入后山之后,她一眼便看到那恶梦中无数次梦到的贼人,让她全身禁不住颤抖。也许是想到以后始终要与此人终身相守,本yù转身离去的她竟然呆呆地站着,即使身边的小丫鬟轻扯了她的衣角。

    对方似乎心情不太好,没有现少女的存在。不知是因为心态的转变,女孩现这即将成为自己丈夫的贼竟然有一身好皮囊。青山连绵,绿树青青,桃花烂漫下,一位翩翩佳公,颀长的身影,一袭淡蓝sè的儒杉,带着些许忧郁,很难让人与数月前的混世魔王联系起来。关键是长孙凛后还念出此等佳句,《题都城南庄》按理应出自百年之后。

    此等情景,此等男,此等佳句,若非两人先前的过节,完全可以成为传说中的一见钟情。

    “桃花依旧笑chūn风……”,爱好诗书的方善婷本身也是厩有名的女,而此时的她却是六神无主,长孙凛前后的变化太大,让她无法适应过来。难道,他真的如窦夫人所说般……?

    “chūn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rì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chūn风暖暖融融,漂浮在云雾戏弄着晴空,碧绿的池塘满是盎然chūnsè。此刻黄昏时际,远远地又看见城里燃起灯烛传送薪火,飞散的轻烟在武侯权贵的宅院出没。青青的chūn草遮盖了回城的小路,市桥的远处,柳荫下一户人家,孤零零地守在城郊的角落。

    长孙凛平静地坐在车上,呆呆地望着静悄悄的郊野连着城郭,漫长的道路在后方不断延伸。偶尔路过的奔驰的车马荡起尘埃弥漫昏浊。他暗暗的叹了口气,似乎在感叹人生。夕阳斜晖映山而落,残余的晚霞在渐渐收敛,还依恋地挂在高耸的城角栏杆之上。

    “孙大,那边那些人在干什么?“长孙凛指着远方一群忙碌的人们疑惑地问道。只见前方一座建筑物正中矗立一巨大影壁,青滓瓦,气势恢弘,前面数十人正忙碌地摆弄着东西,穿着似乎与他平rì所见的普通人不太相同,有十来人身着道士服装,周围还点着些奇怪的***,伴随着道士口中念叨的靡靡之音,让人不寒而栗。

    “哦,少爷,那边是为明rì皇家的祭祀在做准备。那照壁后便是长安的孔庙,明rì是寒食节,皇上会到国学亲临释奠。”孙大比孙二接近正常人,在厩呆久了,也对本地的一戌俗仪式有所了解。

    这尊祭孔圣人的仪式起始于汉代。到了贞观时期,太宗采纳了房玄龄的建议,罢周公祠,升孔为先圣,以颜回配祭。

    “寒食节?”长孙凛想起前rì母亲也曾在他耳边嘀咕过这一节rì,在后世,许多传统节rì都已经销声匿迹。身为现代人的他,虽然也曾看过相关的介绍,但却对此不是很重视。然而在古代而言,寒食节的意义远大于清明。若比做母,寒食为母,清明为。清明尤在,而寒食早已不存。也可以说,寒食伴随着吹面不寒的杨柳之风,在岁时节rì的演变过程中静静的融入了清明。寒食滋养了清明,清明由一个节气上升为为人们所重视的传统节rì之一,没有寒食,几无可能。

    “难怪你们哥俩那么急着要回去吃东西,原来明天大家都只能吃冷食啦!”长孙凛逗趣的说道。孙大挠了挠光溜溜的脑袋,有些不好意思,孙二则无所谓,在一旁也跟着憨憨的笑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