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新兵叶扶苏(一)(第1/2页)呼啸的枪刺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发布  老人们常说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今年的立秋是在晚上,所以都已经九月中旬了,天热的还是能让人们大汗淋漓。与闷热的天气相呼应的,是běi jīng火车站新兵报到处的喧嚣。标语、横幅、各区县给新兵送行的领导,以及电视台的采访记者,把本来就热闹的车站大厅搞的乱七八糟。有的地方甚至搬出来了锣鼓家什。

    发布  告别泪眼婆娑的妈妈和同样泪眼婆娑的姨妈,叶扶苏逃跑似的冲上了二楼候车大厅。回过头来看着兀自不停挥手的母亲,19岁的叶扶苏第一次对离开家有了种酸酸的感觉。

    发布  “在我们老家有个风俗,出门办事的人不能总是回头看送行的家人。那样这个人就是长不大的嫩后生,出门也不会成事。”说话的是一个佩戴着少尉军衔的高大汉子。

    发布  浓眉大眼、身材魁梧,整洁的仪表,一丝不苟的军风纪,绝对是叶扶苏心目中,或者说是绝大多数人心目中标准的解放军形象。

    发布  “杜为国,来接你们这些新同志的。”看着愣头愣脑的叶扶苏,军人笑着点了点头。

    发布  “少尉好!”叶扶苏下意识的按照自己理解的标准军姿立正站好,给杜为国敬了个军礼。

    发布  行!这个新兵不赖,这还是第一个向自己敬礼的新兵呢。还了礼的杜为国脸上的笑意更浓了:“跟家属告个别,车快开了。”说完,向着叶扶苏的母亲站立的方向又敬了个军礼。

    发布  一路上,叶扶苏怎么也没有抢过来自己那个大背囊。谁知道那里究竟装了些什么呀。估计老娘把家都快搬来了。几乎小跑着才跟上杜为国,几十公斤重的背囊,在少尉手里跟拎个女士挎包差不多。叶扶苏心里对军人们敬佩不已。

    发布  候车室坐满了身穿绿军装,头戴作训冒(还没有领章和帽徽),胸挂大红花的新兵们。

    发布  新(兵)训(练)队三连二排二班,这是叶扶苏在部队的第一个去处。巧的是杜为国就是这个排的排长。“呵呵,缘分啊。”把叶扶苏领到一处坐下,杜为国说了一句就又转身走出了候车室。

    发布  “又来一个,你也二班的?”问话的是坐在对面的一个黑小子。表情丰富的小黑脸,梗梗着的脖子,一高一低眉毛下不停打量着的眼睛,再加上一刻不停**背包带的双手,黑小子给人的感觉多少带有些痞气。

    发布  “嗯,叶扶苏,你呢?”从兜里摸出烟的叶扶苏顺手扔给了黑小子一支。

    发布  “唉,谢了。马野。”

    发布  坐在右边的人拒绝了叶扶苏递过来的香烟:“我叫里羽,里面的里。”

    发布  “王东剑”、“李靖”、“安康”、“曲海涛”……片刻之后,年轻人们已经变得熟悉起来了。毕竟都是同龄人,都处在爱说爱动的年纪。

    发布  “说说,哥几个当兵前都是干什么的?”除了黑小子马野,另一个活跃分子就是左边的王东剑:“我原来在有sè研究院当工人。”

    发布  “我是饭店的客房(服务员),香港饭店”这个是李靖。

    发布  “东四练摊儿”马野眯着眼吐了一个眼圈,“老爷子嫌我不省心,找了个老战友把我送这来了。”

    发布  里羽和安康、曲海涛是当年高考落榜的应届高中生。都是属于不想在社会上瞎混,听了地区人武部征兵负责人的“慷慨陈辞”后,来到了部队。

    发布  “我上学,大二,学计算机的。”叶扶苏最后一个说道。

    发布  “大学生当兵?怎么想的?”“我靠,真的?”“啊,大学生也当兵?”……叶扶苏的介绍引起了小哥几个的兴致。

    发布  这也难怪,90年代中期,大学还没有后来那么普及。上大学、毕业分配个好工作更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道路。更何况叶扶苏学的是刚刚开始热起来的计算机专业。别说这几位,就是叶扶苏女朋友(估计应该用过去式了,这次叶扶苏走,那个女孩根本就没露面)都觉得他是有病。

    发布  “太憋闷了!”叶扶苏没头没脑的说了一句。不知道是在说候车室,还是在解释为什么当兵。

    发布  事实上,叶扶苏来参军可是酝酿已久了。久到叶扶苏自己也忘了什么时候开始的了。1977年出生的他,从小跟着外公外婆长大。三岁多一点,学富五车的外公就开始教叶扶苏背《三字经》、《百家姓》。五岁半上学时候(早上学是姨妈的主张),唐诗三百首已经基本上会背了。什么乘法口诀更是不在话下。甚至外公还通过教古文的方式,让叶扶苏学过一少部分的《九章算术》。不单如此,祖籍沧州的外公从小就教叶扶苏舞刀弄枪,学写字用的是毛笔,看小人书外公都引导着临摹里面的图画。按照后来外婆的回忆,从故宫博物院退休的外公,简直把叶扶苏当作国子监的学生了(好像国子监的学生也不用学打拳和九章算术吧,而且这两者有联系么?)。退休在家的外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教外孙子。而叶扶苏也稀里糊涂的跟着学。原因很简单,整个胡同,没有一个小于10岁的孩子。没人一起玩的叶扶苏也就只有跟外公玩了。

    发布  当然,外公还有外公的事情。比如去琉璃厂(běi jīng的古董街),去故宫博物院拜访老朋友。这个时候通常小家伙会自己想办法打发时间。像试验一下没有玻璃的路灯能不能亮;检查一下房顶上的瓦到底有几层;用图钉计算一下自行车外胎的厚度什么的。

    发布  小学课程在记忆里,还没有外公教的《论语》难呢。倒是多了很多的小伙伴,让从小没有同龄玩伴的叶扶苏很开心。小学的生活在不停的受表扬,考双百中平淡的过去了。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搬到同院儿住的张爷爷,一个全国闻名的老中医,原******二十九军军医官。膝下无子的张爷爷,一搬来就对这个“小大人”喜爱的不行不行的。好吃的、好玩的自然是不用说了,就是一身中医针灸、推拿,外带耍大刀的本事也没少教给他。虽说是哄孩子的成分居多,但是从小习惯背这背那的叶扶苏还真的记了不少药方。直到5年级,叶扶苏给同桌的女生“治发烧”后(什么同桌,分明是早恋,趁人家父母上班献殷勤――叶扶苏妻子语),这种“教学”才不得不停止。吓坏了的女孩父母,和同样吓坏了的母亲足足提心吊胆了好几周……

    发布  初中一年级,不知道是受外公去世的影响,还是其它的原因。在外人看来,叶扶苏有了很大的变化。小的时候看着挺调皮的小家伙,变得懂事了,长大了。每天除了看书还是看书。凭着小时候打下的学习底子,轻松地应付着中学课程。邻居张爷爷的去世,让叶扶苏彻底没处学东西了。只好看书,家里的书看完了,叶扶苏就让姨妈给办了张图书证到图书馆去借。学习用功,老实稳重是家长和老师对叶扶苏的看法。但这不包括他的那几个死党。这几个死党男女都有,跟叶扶苏一样都是班干部,也都是学习很好的“好学生”。只是他们凑到一起从来没有说过什么学习。

    发布  多少年后,谁要是提起那个老实用功的好学生叶扶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