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院、馆、楼、阁、亭、台等大小道教建筑108处,仿湖北武当山建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后因年久失修及兵火不断,许多建筑相继被毁,现存宫观殿宇及亭台楼阁十余处,均为重修,为道教名山之一,属安徽道教主要活动场所及著名风景游览区。
齐云山的耐看,还与一位英雄有关,这英雄就是方腊。
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0年)秋天,方腊发动起义,杀富济贫。义军声势浩大,不到半年时间,就攻占了歙县等六州五十二县,威震东南。
宋徽宗曾下令童贯率军十五万镇压,没有取胜。朝廷又三次下诏“招抚”,均遭方腊严词拒绝。方腊义军在齐云山的独耸峰上屯兵,抗击宋王朝官兵的围剿。
在齐云山上,方腊义军凭借险要的崖涧和天生的云雾,把守要隘,居高临下,用刀剑和滚石把宋朝官兵打得落花流水。齐云山上,粮草丰盈,池塘满溢,方腊依岩洞建寨,本来可以固守,但义军中出了叛徒,一夜之中,决了池水,烧了粮库,义军陷于绝境。
方腊设计退了官兵,下了齐云山后,在浙江帮源洞被捕。公元111年秋,方腊在汴京遇害。
齐云山道教沿革属全真派,在家道,道教又称“福寿山”。为皖南道教名山。
齐云山由于避居皖南山,晋朝以前尚无人烟,及至唐朝,才开始有了道,佛教的活动。
据占岩福道长的口述,当地道人历代相传:早在唐朝,四川青城山“天谷子道人”的门徒余氏六三娘从湖北武当山来齐云山传道,属正乙派,养文生、耀生、志生、立生四子皆入道,为齐云山最早的四大房,是开山建道之始。自余氏六三娘来到齐云山,至南宋的数百年间,道,佛二教都在山上建有寺庵,道院,分山而治.
明万历《齐云山志》载有唐元和四年(809年)歙州刺史韦缓建石门寺于石桥岩,宋祥符元年(1008年)建密多院于白岳山南,直到南宋宝庆丙戌年(16年),道士余道元来齐云山,创建佑圣真武祠(真武圣殿,真武阁),齐云山道教才有了明确的记载。
次年,请内相程铋题“云岩”二字刻于石,为齐云山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宋咸淳二年(166年)朝廷下令正式建筑道院,奠定了齐云山道教沿革的基础,但在元朝没有多大发展,可能是因为人民重全真道不重正一道之故。
到明朝,齐云山道教沿革才开始逐渐兴盛,明嘉靖(15~1566年),万历(157~160年)年间发展到鼎盛时期,兴建宫,观,道院,祠,殿及神仙洞府百余处,真武圣殿被重修,增建配殿及钟,鼓二楼,宫阙壮丽,嘉靖帝敕名为“玄天太素宫”,并亲题“齐云山”匾额。
为解决众多香客遇洪水被阻于横江对岸的问题,明万历十六年建成石拱“登封桥”,代替了易被冲垮的木桥,便利了游人登山。
清代,齐云山道教沿革继续发展。道教虽不被重视,但仍得以延续。齐云山被清乾隆帝题为“天下无双胜地,江南第一名山”。
民国时期,宫观道院尚有很多,香火旺盛,月华街一带香客游人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当地道人回忆也大体如此。
建国初期尚有道院1所,道士70余人。“文化大革命”中破坏严重,道院,道士所剩无几。1978年以后落实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齐云山太素宫被列为道教省级重宫观修复开放。
若大的齐云山,虽然现在是旅行圣地之一,但是,说实话,真正用于旅游的地方还就是那么些景区。
叶超呆的地方,不是那些热门的景区,而是去了那些偏僻的地方。
此地,听说有道士隐世修行,叶超来此,一是想暂时避世,二是想来这里碰碰运气,看看能不能遇上一二位高人啊。
不说是化了,人生寂寞如雪啊,就算是不得人指,能遇上高人和他们打打架,斗斗法也好呀。
不过可惜,隐修的是有,可是道行高到可以和魔头叶超斗法的,目前还真是没有发现。
叶超都搞不懂了,是不是道行高的,都不在地球了呢?
不过地球,难不成真的白日飞升了不成?
近百年来,也没听说过有什么成仙之后,白日飞升的传说呀。
既然没有,就先在这山上呆着吧,总好过呆在腾城,一不小心伤害了别人好。
想到这回,回到腾城家里做的事情,叶超都觉得自己有些没脸见人,还好,这件事情知道的人不多。
回想起来,就冷汗直流啊。
叶超被心魔影响时,黎小夕跑去,一看到这野性十足丫头胸前那圆鼓鼓的一双超级大白兔,一时没把持住……
魔鬼一旦疯狂起来,连他自己都害怕。
以前第一回还可以说是黎小夕祸害他,但这一次真的是他祸害了黎小夕了,好好的姑娘,被他给整得声泪俱下,惨叫连连,当真是禽兽不如。
这一整,还一连整了三个,还好没整死人,不然那可就罪过了。
为了不再伤害别人,避世隐居吧。
也为了不和道士发生冲突,叶超自己呆在最偏僻的山林间,饥食野果,渴饮山泉,转眼臆就做了一个星期的“山林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