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三章 旧人重逢(第5/7页)剑来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许茂本是皇子韩靖信的心腹,许家更是石毫国的边军砥柱之一,许茂却失心疯一般,拎着两颗头颅,不惜弑主,转投大骊边军铁骑,在苏高山那边,从斥候标长做起,凭借实打实的军功一步步晋升为如今的禺州将军,不过许茂还算聪明,知道隐姓埋名,早早用了曹茂这个化名,不然以许茂的作所作为,一旦泄露出去,当年就别想在大骊边军里边混了。毕竟石毫国当年为了阻滞大骊铁骑的南下马蹄,不惜打光了所有边军,也要困守京城,但是大骊铁骑,从武将到校尉和士卒,反而对不惜以卵击石的石毫国将士颇为敬重。

    李宝箴摇头道:“许茂兄何必明知故问。”

    曹戊眯眼道:“是皇帝陛下的意思?”

    李宝箴哑然失笑,捡起脚边一块石头,轻轻抛向崖外,“陛下对许茂兄一向信赖有加,何况我们大骊边军上至巡狩使,下至一般武卒,最近百年以来,不论出身,只看军功,陛下岂会因为许茂兄的身份,横生枝节,白白损失一员功勋大将和边军砥柱。”

    曹戊说道:“我一个带兵打仗的,跟你一个管织造的,如今又是无仗可打的太平光景,可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李宝箴笑道:“用我家乡那边的话说,咱俩是老同哥。”

    曹戊讥笑道:“又不是同年同乡,李织造何来此说?”

    李宝箴说道:“我与许茂兄是同属相啊。在我家乡那边,别说是同属相了,就是都是入赘的上门女婿,俩人在路上碰到了,也要喊声老同哥。”

    朱河板着脸,朱鹿忍住笑,公子又在胡说八道了。

    曹戊没了耐心,“如果没事,就别找事。”

    李宝箴又找了几块石头,丢到崖外,“你我都曾遇到过那个人,都在他手上吃过亏。”

    曹戊默不作声,思绪飘远。

    早年邻近书简湖的石毫国,风雪中,两拨人狭路相逢。

    一身青色棉袍的年轻人,带着两名随从。鬼修少年曾掖,披着一张狐皮符箓的女鬼马笃宜。

    尚未封王就藩的皇子韩靖信,贴身护卫,是那石毫国武道第一人,金身境武夫胡邯。

    还有两位心腹扈从,有那“横槊赋诗郎”美誉的年轻武将许茂,以及府上供奉,曾先生。

    那场风波过后,许茂亲手将那拨王府精锐扈从的四十余骑卒,一一击杀。

    再以战刀割下皇子韩靖信的脑袋,系挂在腰间。挑了三匹战马,打算就此

    离开家乡,另寻出路,搏个出身。

    只是许茂在漫天风雪中,并没有就此离去,而是坐在马背上,等着那个去追杀胡邯的棉衣男子返回原地。

    后者将胡邯的那颗脑袋抛给许茂,许茂也没有客气,将头颅悬在马鞍另外一侧,同样是一笔不小的战功,拿来当那投名状。

    当时的石毫国,作为旧朱荧王朝的重要藩属国之一,从皇帝陛下,到庙堂文武百官,再到各路边军主将,几乎皆是主战一派。虽然国力悬殊,石毫国未能给大骊铁骑造成太大的伤亡,但是即便北境边军打光了,京城被苏高山的大军围困起来,哪怕国祚断绝,也不与大骊宋氏俯首称臣。比如皇子韩靖信,就曾领着许茂一行人,亲自伏杀了两支拥有随军修士的大骊边军斥候。只不过大势所趋,下场只能是以卵击石罢了。

    而落个了护主不利的许茂,即便能够侥幸活着潜入京城,见着了那个石毫国皇帝,不出意外,要么被直接赐死,要么被丢到战场,美其名曰将功补过,反正都是个死。

    毕竟死了个原本有望继承大统的皇子殿下,可不是什么小事。

    许茂便干脆投靠了大骊武将苏高山。

    李宝箴以心声说道:“除此之外,我也曾见过一位赊刀人,姓曾。他曾许诺给我一个官职,如果没有猜测,他也曾许诺过你一个官职,大骊巡狩使?”

    许茂反问道:“你呢,上柱国姓氏?”

    许氏有一条口口相传的祖训,大致意思,就是许氏子孙,将来需要报答一位“登门讨债”的恩公,不管对方讨要什么,不管隔了多久的年月,持有“风雪”长槊的许氏子孙,见到此人后,确定了对方的身份,就都必须无条件偿还对方的恩情,虽死无悔,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这条长槊,传到许茂手上,已经是第五代。石毫国许氏,世代忠烈,在边关抛头颅洒血热,为历代韩氏皇帝镇守边境,到了许茂的父亲,只因为与京城权贵不合,就只能告老还乡,郁郁而终。

    而那位墨家赊刀人,便是一直隐瞒身份的“曾先生”,在那场风雪夜变故过后,双方有过一场开诚布公的交谈,许茂最终得以继续保留那条长槊,曾先生也预祝许茂有朝一日能够成为大骊巡狩使。

    审时度势,做不成英雄,就只好退而求其次,当那应运而生、顺势而起的枭雄。

    这位心思叵测、行事诡秘的曾先生,自称只是混江湖的,哪里有饭吃,就去哪里讨饭吃。

    李宝箴继续以心声密语道:“我跟你还不太一样,我跟同乡董水井一样,也都是一位赊刀人,只是同行不同脉,各做各的买卖,井水不犯河水。”

    许茂问道:“我的耐心有限,麻烦李织造说句敞亮话。”

    “有请许茂兄同舟共济,算了,我干脆就说得难听点,就是恳请许茂兄,与我,准确说来,是与我们,当那鸬鹚,合力抓捕一条漏网之鱼。”

    李宝箴说道:“事成之后,我可以保证许茂兄生前位极人臣,死后极尽哀荣,并且可以另谋出路,比如一举成为宝瓶洲地位尊崇的山岳英灵之一,到时候是想当某尊大骊高位山神,还是当那石毫国五岳山君,只看许茂兄自己的意思。”

    李宝箴丢完手中石子,拍拍手,“豪杰暮年,壮心不已?这怎么够,远远不够。”

    许茂伸手指了指夜幕,神色淡然道:“天下匹夫在马背,月满人间几千州。”

    李宝箴轻轻叹息,“就当我今夜没来过此地。”

    因为这就是许茂的答案。

    石毫国的横槊赋诗郎许茂也好,大骊边军的禺州将军曹戊也罢,都是一介武夫,生死荣辱都在马背上,沙场上。

    ————

    中土文庙,功德林一处秘境。

    一位阶下囚,坐在湖边,用那酒糟玉米打窝。

    汉子守着一条鱼路,为了散饵雾化,所以一次次抛竿提竿,都是空竿。

    今天又来了那个少年,刘叉从不过问对方的名字,也不去计较一个才是下五境的儒家弟子,为何能够来到此地。

    刘叉也懒得解释什么,一看少年就是个地地道道的门外汉。

    少年好奇问道:“听说钓不同的鱼,要用不同的鱼竿。”

    刘叉笑呵呵道:“高手一根杆,外行摆地摊。”

    少年点点头,“一听就是高手说的话。”

    蛮荒天下,曳落河。

    绯妃开始闭关了。

    然后来了一拨外乡修士。

    好像约好了,同一天赶来曳落河,来见白泽。

    就像是一种迫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