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
皇爷爷英明一世为什么就看不到这一点呢?这些都是历史书上明明白白记载的教训啊。看来都是他对儿子们的偏爱掩盖了他的英明,使得他做出了建立藩王这个错误的决定,对,是这样,一定是这样。
朕就要革除这个弊政。朱允炆慢慢地从座椅上站了起来,双手负在身后,仰着头,用无比深邃和充满期待的眼神看着屋子外的天空,脸上写满了豪情壮志。
第二天,昨天一宿没有睡好的齐泰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朱允炆所在的大明紫禁城谨身殿。
来到之后才发现他是最后一个到的,方孝孺和黄子澄都已经穿戴整齐正在和朱允炆讨论问题了。三人见齐泰过来,立即停止了交谈,齐刷刷地看向他,眼神中满身期许的目光,似乎默认了他昨天的差事办的很成功。
齐泰见此情景,老脸红了一下,立即急走两步来到谨身殿中央,向朱允炆纳头便拜,道:“微臣参见皇上。”
朱允炆见到自己的这个心腹心情还是很好的,身子从御座上坐直了一些,伸手虚扶了他一把,一脸温和地笑道:“齐爱卿快起来吧,长兴侯那边怎么说?”
齐泰并没有站起来,跪直了身子,向朱允炆拱了拱手,十分惭愧地说道:“臣无能,有负圣恩。请皇上降罪。”
朱允炆一时愕然,脑子一下子懵了,什么叫有负圣恩?难道耿炳文还想抗旨不成,眼睛瞪得老大,直直地看着齐泰,一脸疑惑地说道:“齐爱卿这是什么意思?难道长兴侯不愿意去?”
齐泰微微地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苦笑,道:“并非如此,长兴侯病了,怕是去不成了。”
“病了?”方孝孺和黄子澄同时惊讶的说道,然后又互相对望了一眼,都是不信的表情,早不病,晚不病,怎么这个时候病了?
朱允炆也是长叹一声,面无表情地坐在御座上,看不出他到底是信还是不信,道:“长兴侯年事已高,朕本来就不打算再麻烦他了。既然他病了,那就换个人去吧。”
这下子轮到齐泰犯难了,因为他眼睛的余光看到方孝孺和黄子澄两个人都不约而同的看向他,目光里的意思分明是:兄弟,看好你哦。
齐泰下意识地抬头看了看朱允炆,发现这位刚刚登基的少年天子也在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眼光中充满了期许,知道这一关自己是躲不过去了,于是硬着头皮向朱允炆拱手道:“启奏陛下,这个办法是微臣想出来的,既然现在没有合适的人选,那不如让微臣走一趟吧。”
见齐泰如此勇于任事,为国分忧,朱允炆十分开心,脸上露出了他那标准的和蔼可亲的笑容,道:“齐爱卿果然是不辞艰险,忠君爱国之人,皇爷爷没有看错人,那就劳烦齐爱卿跑一趟肃国吧,我们之前谈好的条件没有变。”
事已至此,已经无法挽回,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齐泰干脆放开了心情,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想那么多干什么?再加上得到了君王的鼓励,他的内心还是很开心地,立时跪直了身子,慷慨激昂地说道:“多谢皇上的夸奖。臣受两代天子之恩,日夜思忖如何报效,如今有了这个机会,臣一定会竭尽全力将皇上的差事办好,纵然是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
“好,好,好。齐爱卿快快请起,你能有如此忠心,朕心甚慰。”朱允炆十分高兴地向前倾了倾身子,伸手虚扶了一下齐泰,一脸笑意地说道。
“齐大人真是忠勇可嘉啊,是社稷之福啊”“是啊,是啊。真乃我等楷模。”黄子澄和方孝孺也在一边不住地称赞道。
齐泰心里蛮苦的,你们这两个逼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肃国是什么地方,那可是龙潭虎穴啊,虽然他已经做好了为朝廷牺牲的准备,但是不想这么白白地死啊,死之前最起码也要干出一番事业啊,这样的人生才是轰轰烈烈的啊。
他虽然最后为朱允炆殉节而死,但那也不是他的本意啊,他是想着削藩成功,成为新朝代的大功臣,然后尽享荣华富贵,死后名垂青史的,谁知道碰上了猪队友,让朱棣打到了京城翻了盘,而他和黄子澄又是朱棣口中的头号奸臣,可以说,朱棣起兵借口就是杀他们两个,肯定不会招降的,这个时候不死也得死了。
齐泰面对他们君臣三人的称赞,只能在脸上堆起笑容,十分难受而又尴尬地应付着。
这个时候,朱允炆从桌子上拿出一份诏书,随手递给身边的太监,让他递给齐泰,道:“这是朕昨夜命方先生刚刚拟定的一封诏书,你将它带上,到了肃国,一并跟肃王去谈。”
太监接到朱允炆递过来的诏书后,立即转到台阶下面,将它双手捧着,递给齐泰。齐泰同样是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张开双手接过诏书一读,差点吓尿,一排冷汗从他的额头上直直地流淌了下来,猛然抬眼看了一下朱允炆,眼神中充满了惊恐,一脸不可思议地说道:“将肃王改封为吴王?皇上,请问这是谁出的主意?这能行得通吗?”
“是老夫出的主意。”只见方孝孺一脸得意地站在大殿上说出了这句话,一只手负在身后,另一只手不断地捋着胡须,脸上的表情十分自豪,显然是觉得自己出了一个锦囊妙计。
这就是建文帝所倚重的方孝孺先生的谋略,他自以为是地认为用这种幼稚的,骗三岁小孩子的方法就能克服强敌,实现自己的目的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建文三年的时候,燕军攻略邯郸大名府,朱棣听说朱允炆已经罢免了齐泰和黄子澄,就假意上书请求朝廷停止军事行动,这个时候方孝孺就给朱允炆出了两条计策,第一是假意答应他,并赦免他的罪,让他立刻撤军回北平,等他回军的时候,趁机偷袭他。
第二是写了几道秘密诏书给出使燕军的使臣,让他在燕军中秘密散发,以祸乱燕军的军心。
当然,朱棣最后没有听朝廷的命令,那位使者到了燕军大营之后,就将诏书藏匿了起来,不敢散发,他可不是傻子,就凭你两句话,那些跟朱棣一起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造反的人就会相信?就会跟你一起反朱棣?
人都是有脑子的,你嘴上说既往不咎,等我们投降之后在算后账怎么办?更何况,建文三年的时候,朝廷对燕王形不成绝对的优势,他们跟着燕王可以吃香的喝辣的,投降了朝廷就是低人一等的反贼,只能苟延残喘。人做选择的时候,利益才是第一位的要素,若是让他们放弃跟着燕王的荣华富贵去投降朝廷做苟延残喘的反贼,那就只有一种可能,即朝廷已经对燕王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他们顺从就会死,朝廷若是没有实力将他们逼到无路可走,他们是不会走这条路的。
还有一次也是建文三年的时候,燕兵攻略沛县,烧毁粮船,朝廷处于劣势。这时候方孝孺就向朱允炆建议,利用朱高炽和他弟弟的矛盾,策反朱高炽,许以封王,最后,朱高炽将看都没有看诏书,就将诏书和使者一齐绑来送给了朱棣。
方孝孺能想出这种办法来御敌,实在是不知道他的脑袋里装的都是什么?先不说朱允炆和朱高炽只是堂兄弟,论血统关系,怎么能比得上他和朱棣的父子关系?就拿当时的形势来说,明明是朝廷打了败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