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惊波一起三山动 第五十四节(第4/5页)大隋风云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没有说话,他想起了阿史那西海,想起了她临走时的嘱咐,嘴角不由掀起一丝笑意。

    斛律雅璇娇躯微颤,忽然转身抱住断箭的脖子,悲声哀求,“我可以和你一起去杀燕都。”

    “天山这段路,阿蒙丁熟悉,出了天山,龙竹就可以带路,但到了敦煌,只有靠你的身份才能走进玉门关,否则他们很难逃生。”断箭抚摸着她的长发,小声劝道,“虽然我杀人,这些人的xìng命对我来说也无足轻重,但我痛恨突厥人,所以我就是要救他们,我倒要看看突厥人怎么灭口。”

    斛律雅璇无声落泪。

    “不管我刺杀是否成功,燕都估计都难逃过这一劫。”断箭轻轻替她擦去眼泪,低声笑道,“玷厥做出这种事,室点密怎么办?难道他杀了自己的儿子?他只能牺牲燕都,这样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我只不过是个替罪羊而已,哈哈……”

    “你哥哥会救你。”斛律雅璇说这话的时候,觉得苍白无力,内心歉疚而痛苦,泪水如注。

    传言当年乙息记可汗科罗就是被断氏白马堂所刺,今天燕都也是被断氏白马堂所刺,这种安排天衣无缝,可以帮助室点密、佗钵和玷厥解决最棘手的问题。断箭本来就是被派到大漠送死的,他的使命就是献上脑袋一颗。

    “你不用觉得对不起我。”断箭看到斛律雅璇痛苦的样子,有些好笑,“即使没有你,我也会赶到蒲类海,而且,我已经知道上当了,之所以没有逃,不是因为你的关系,也不是因为我不想看到龙竹他们死于非命,而是因为我已经知道我必须留下来的原因,更何况……”断箭亲吻着她圆润白嫩的耳垂,调笑道,“你把身体给我了,我也要报答你啊,当然了,如果你能给我留个孩子,我就更加感激涕零了。”

    斛律雅璇玉脸羞红,蝇呐低语,“我们回去吧,我给你生个孩子。”

    断箭大笑,“你不怕你父亲一怒之下杀了你?他杀了你,我倒未必心痛,但杀了我孩子,我肯定悲伤yù绝。”

    斛律雅璇气恼不已,挥动粉拳狠狠打了他几下,忽然张开小嘴,一口咬在了他肩膀上。断箭失声痛呼,连连求饶。

    “我现在相信崔季舒的话了。”断箭捧着斛律雅璇那张美艳绝伦的玉脸,做了个极度绝望的表情,“像你这种妖媚女子,真的是红颜祸水啊,你想想,我这种落魄刺客坠入你的情网后,都甘愿奉上头颅,更不要说那些君王家主了。”

    斛律雅璇眼含泪花,妩媚轻笑,“我生下你的孩子,就到少林寺找僧稠大师,请他把我们母子送到断氏白马堂。”

    断箭头皮一阵发麻,仰身倒地,望天哀叹,“天啊,白马堂完了,完了。”

    =

    战鼓如雷,号角长鸣,战马的奔腾声和激烈的厮杀声响彻了蒲类海上空。

    美丽的草原上,突厥汗国大可汗燕都指挥铁骑向柔然人发动了猛烈攻击,一队队的铁骑就象cháo水一般呼啸奔腾,气势如虹。柔然人奋起反击,其高昂的士气和凶猛的反扑一度遏制了突厥人的攻势,但突厥人随即调整了攻击方向,从两翼强行冲阵。

    庵罗辰抵挡不住,阵势逐渐混乱,中军开始缓缓后撤。

    “鸿烈公,进攻吗?”柔然人的军主急切问道。

    断箭躺在草地上,抬头看了看战场,“燕都的中军还没有出动,现在他身边至少有五千人,我们纯粹是去找死。”断箭重新躺倒,懒洋洋地说道,“不要着急,你先去睡一觉吧,慢慢等。”

    =

    =

    =

    (以下不计字数)

    注释:

    =

    葛荣(?——528年):

    北魏河北农民起义首领,鲜卑族人。初为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镇将。六镇起义失败后,他投靠鲜于修礼,孝昌二年(526年)杀叛将元洪业,接着领导起义部众。当年九月,博野白牛逻(今河北蠡县)一战,斩杀章武王元融,自称天子,国号齐。后乘胜进军,杀魏军最高统帅元琛,占据河北数个州县,拥兵数十万。起义过程中,他欺凌汉族的民众,拉拢豪强地主,又偷袭杀死杜洛周,导致起义部队的分裂。

    528年七月,葛荣率军围邺城,众号百万。九月,尔朱荣率jīng骑出滏口(今河北磁县西北),与义军展开会战,尔朱荣派侯景为前驱,高欢阵前诱降。葛荣轻敌,尔朱荣出奇兵,表里合击,义军大败。葛荣被侯景所擒,被俘。义众星散,为契胡分头押领。十月,葛荣牺牲于洛阳。

    =

    府兵最早的来源,《邺侯家传》中云:“初置府兵,皆于六户中等以上家有三丁者,选材力一人。”

    陈寅恪先生以当时分民上,中,下三等。“六户中等以上”指的是上、中两等中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合为六等。此六等居民皆有一定经济基础,他们也最需要军队来保障他们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同时他们也有力量来供养一支军队。这涉及到一个“良家子”从军的问题。虽然“良家子”从军自古就有,例如西汉重视“良家子”尤其是六郡良家从军,而且地位与一般“卒”“徒”不同。良家子是身份地位最高的。不仅本人必须属于地主阶级,而且其家门第也比较高,凡是父兄犯罪或家世微贱,就不能列于良家子之列。所以李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班固“徙六郡良家材力之士驰shè上林,讲习战阵。”

    当然另外一方面,六户中等以上是三等九品中财产最多的,即田宅奴婢最多,依照赋调法令的规定,交纳的粟和绢也比下三品的要多。愈是户等高,赋额也就愈重,被籍为兵后,免其身租庸调,对于这些人来说,便有着眼前的实惠。他们参军入伍的积极xìng就有所保证。

    可是,入伍府兵的条件:一,鲜卑人。二,六户中等以上。三,家有三丁。这样看来,能够入伍的实在是太少。他们一方面jǐng卫,另外一方面还要参加作战。经过西魏和东魏的几次较量,尤其是发生在大统九年的邙山之战,西魏一败,折兵六万,当真非同小可,府兵损失殆尽,就在这一年,府兵征兵有了重大改变。

    《周书――文帝纪下》记载大统九年:“于是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

    陈寅恪先生认为:“然则府兵之xìng质,其初元是特殊阶级,其鲜卑及六镇之胡汉混合种类及山东汉族武人之从入关者固应视为贵族。即在关垅所增收编募,亦止限于中等以上豪富之家,绝无下级平民参加于间。”再过了七年,复拣取人民之有材力者编入府兵军籍。又说:“最初府兵下之将卒皆为胡姓,即目胡人。周武帝募百姓充之,改其民籍为兵籍,乃第一步府兵之扩大化即平民化。此时以前之府兵皆是胡姓,则胡人也,百姓,则夏人也。故云:是后夏人半为兵矣。”

    这样,他们征兵由六户中等以上扩大为关陇豪右进一步扩大为人民之有材力者,仍然具有可靠的质量—人民之有材力者,和稳定的数量—改民籍为兵籍,成为世兵制。由此观之,则较南朝之临时征发与流民北府兵,北朝府兵完善的征兵制度为其提供了强大战斗力的保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