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斯薇特兰娜给的资料,非常详尽,不仅让何育华了解,翁大名盯上有间的原因。也让何育了解他对手的一些资料。这些东西,可能几十年後,稍微在网路上google一下都可以找到,可是民国80年的台湾,你要了解这些东西,非常困难。
首先是翁大名,这个人本身,是相当有本事的。他的华隆集团原本的掌门人是他父亲,翁明昌。翁明昌生前娶了三个老婆,翁大名是大房所出。民国六十六年,a.d.1977年,就是何育华出生那年。翁明昌骤逝。那时候的情况,翁家真是一片混乱,里面有自家人争抢,大房、二房的子女结合起来共同对付三房,结果两败俱伤,遗产被法院冻结。
外有外敌,当时年仅二十七岁的翁大铭还来不及接班,整个集团被重臣焦廷标、王又曾等人瓜分,翁大铭在仓卒中仅拿下嘉畜一家公司。
之後经过三年布局,翁大铭上演了王子复仇记,抢回了华隆及农林的主导权,也透过股票操作修理过华新焦廷标,并在1980年,从亚世集团郑周敏的手中拿下国华人寿。
现在的华隆集团,规模是相当大的,翁大铭非常懂得财务操作。在他接掌华隆集团之後,获利节节昇高。在民国七十八年,华隆集团的年营业额已经高达一千八百六十一点四一亿元,是台湾各企业集团的总冠军,连台塑王家、国泰蔡家、台南帮吴家、远东徐家、新光吴家都差他一大截。透过并购,华隆集团旗下拥有华隆、嘉畜、农林、欣欣及同光等五家上市公司,并掌握国华、洪福、大江、财源四家号子。
另外,就政商关系来说好了。翁大名的政商关系不错。他的政界朋友个个大有来头。比方说,国民党内的辅选大将关中,就是翁大铭的好朋友。他自己成立了一个「民主基金会」,翁大铭不但一口气就捐了一百万元,而且还担任这个基金会的董事,以示力挺。而关中的妹妹关珠,也在华隆集团旗下的国华证券公司担任协理。
另外,目前担任台湾省议员,後来曾任台视董事长的郑逢时,也和翁大铭走得很近。郑逢时的妻子王玲惠是农林公司的副董事长,弟弟郑逢德是洪福证券董事长,岳父王繁洲是洪福证券总经理。
刚上任的交通部长张建邦、担任过内政部长、台北市长,目前担任行政院常委,再过几个月又会重新接任内政部长的吴伯雄也跟他有不错的关系,身为台北市议会副议长的陈炯松,更担任过翁大铭旗下的太平洋联谊社董事长。
这样一个,相比起有间茶行,庞然大物般的公司,为什麽会盯上小小的有间茶行呢?
主要是因为,有间茶行的营利太过良好。翁大名看中了有间的潜力。有间茶行,这一种连锁茶行的模式,现在在台湾蔓延开来,已经被很多业者看中,视为颇有潜力的发展模式。
这个时候的台湾,因为开放外资来台湾经营服务业,所以很多跨国食品零售集团和连锁体系都涌入了台湾,比方说,麦当劳、顶好、区臣氏等等。
以日後遍及全台湾,号称有五千间门市的7-11来说好了。他在民国69年创立,创立七年後,才开始有获利。
而有间茶行呢?民国74年创立,创立之初便获利,之後便开始走上的急速扩张的路途。
虽然有间茶行,肯定无法和日後的7-11,或是全家这类的店相比。可是有间以一种很简单的模式,快速在台湾蔓延。等到占领地盘之後,又反过来稳住地盘。
台湾的食品业者,之所以会积极进入连锁便利商店,统一的7-11、光泉的莱尔富,一方面是为了通路,一方面也是为了现金流。一家企业,只要你有持续的现金流,不断有钱可以付帐,哪怕你亏在多,都可以持续挺下去。
有间茶行,近年扩张的脚步并没有放缓,还是不断的铺点,如今规模已经达到了八百家,这还是直营店。平均每间店的月营利,可以达到两万。
不要看翁大名的华隆营收接近两千亿,可是那是营收。如果他手底下有这麽一间,营利可观,未来成长潜力很大的连锁茶行,可以提供现金流,对他的事业帮助很大。
要知道,未来台湾,201x年的这种连锁茶行,市场是150亿。现在虽然远不到那种规模,可是翁大名也看出来,有间茶行未来几年,营收还会快速增长。
更何况,他这几年综横股海,几次在有间茶行手上,差点栽了跟头,虽然他不是器量非常小的人,平常还爱拿跟拐杖充绅士,可是他不介意使点小手段,拿下一间有潜力的茶行,顺便弥补一下股市不利的损失。
面对华隆、翁大名,这样一个有财力有势力的庞然大物,何育华想要一下击垮他,不容易。可是要给他找点麻烦,简单。在收到斯薇特兰娜的资料後,何育华马上就动手了。
财讯月刊,这是一家商业周刊,在台湾也有很多年的历史了,民国63年创刊至今,在台湾也占有一席之地了。这一天,财讯的副总编辑,梁永煌,收到了一份自称是接密者的读者投书。打开一看,里面罗列了很多资料。揭发一起官商勾结的事件。
本来,梁永煌不想理睬。身为一个文人,他天生对这种匿名检举的方式感到反感。可是因为内容太过惊人,他又不愿意放弃,假如里面都是真的,那不仅仅会是杂志的一个头条,更可以揭发一起官商勾结的事件。
这份资料,指出了一件事。民国七十九年十二月十四日,股票上市的华隆公司向证管会申报,出售名下所持有的国华人寿公司股票五百万股,承接这些股票的人是张家宜和游显德。其中,张家宜买了二百二十万股,游显德买了二百八十万股,每股的交易价格是一百二十元。也就是说,张家宜付出了二亿六千四百万元,游显德掏出了三亿三千六百万元。在这次的持股转让中,华隆进帐了六亿元。
上市公司的持股转让,在自由经济市场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原本也不足为奇。不过,证管会为了照顾小股东的权益,所以也特别规范上市公司及董监事们不得任意出脱持股,如果要把手中的股票脱手,必须向证管会申报并且公告。所以,华隆这次卖掉手中的股票,也依规定申报,并且在青年日报上刊出公告。表面上看来,丝毫没有什麽特殊的地方。
基於职业敏感度,梁副总编辑发现,华隆把子公司的股票卖掉,目的当然是为了变现。可是,为什麽要变现?是为了降低华隆转投资的比例吗?还是缺钱孔急呢?
如果只是为了降低转投资比例,那代表着华隆在得到这笔现金之後,很可能会再作别的投资,记者若能提早掌握到投资动向,那自然是一则不错的新闻;如果是因为母公司缺现金周转,所以不得不变卖手中的股票,不必说,那更是一则大新闻。
接下来,资料解答了梁副总编辑的问题。资料中指出,华隆在卖掉五百万股国华人寿股票的过程中,有点怪异的地方。
首先,华隆一口气卖掉五百万股股票,这个交易量,就大到有点吓人的地步了。其次,有能力买下这麽大额股票的人,应该有非常雄厚的财力背景才是,但是,与华隆交易的张家宜、游显德,这两人在股市中却是名不见经传,既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