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7 怎么跟原来的货不太一样】(第2/3页)明鹿鼎记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一个好看的白眼,弄得韦宝大乐。

    在芳姐儿这里并没有耽搁多少时间,韦宝便带着徐蕊和王秋雅离开了。

    在和芳姐儿见面之后,韦宝对于考科举的决心更大,若是不能通过这个时代的正规仕途有所斩获,会让他觉得很遗憾!

    韦宝从内心当中排斥走造反路线,农民起义军的做法,当然,能取得成绩,成王败寇,历史怎么书写都是漂亮的。

    但需要整个国家剧痛一番,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当下的老百姓,肯定是痛多甜少的。

    这是韦宝不喜欢的,而且,投胎率高。投胎率高的事情,韦公子通常不考虑。

    韦宝现在重点想着科举和赚钱,这两件事,近期,尤其以科举为首要,毕竟只要能让天地商号正常运转。

    如此庞大的一个商业机构,还处于雏形阶段,如果能正常运转,韦宝便已经可以接受了。

    科举分乡试、会试和殿试。

    参加乡试的,除了监生还有科举生员。

    取得生员资格的入考试叫童试,也叫童子试、考、试,过了童试才能考秀才。

    有的人在童试上就耗尽了一生,比如儒林外史里的周进,所以旧时常有关于老童生的笑话。

    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明代县试府试随意性比较大,具体考几场基上是主考了算。

    清代定例为县试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府试每年四月举行,连考三场院试,每三年举行两次。

    院试是清代的叫法,因为从雍正朝开始,政官又名提督院。

    明代的叫法是道试,因为各省提点政的都是按察使司副使四品或佥事五品,基上相当于按察司分巡道,称提道,两直隶制度一样,只是由监察御史七品充督。

    乡试在各省省城举行,八月初九日为第一场,十二日为第二场,十五日为第三场。

    考试体规定用八股。

    明代不考作诗,第一场试书义三道,每道限字以上,经义四道,每道限3字以上第二场试论一道,限3字以上,诏、诰、表各一道,判语五条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每道限3字以上,具体视能力而定,扛不住的可酌情减两道。

    清初随明制,但乾隆二十二年,诗字印覆压古今的十老人觉得只写章显不出才气,遂决定在乡试、会试时增试五言八韵诗一首。

    自此以后,院试、乡试、会试都要考作诗,称为试帖诗。三十年后,老人家又发现大多数考生都只是为了应试而专注于一经,对其他经甚至一窍不通,认为“非敦崇实之道”,遂命自次年起,乡、会试每年轮试一经,五年为一轮,随机循环。于是定首场试四书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第二场经五篇,题目内容用五经第三场策问五道,题问经史、时务、政治。自是遂为永制。

    既然是命题作,自然字数有限制,清初顺治二年,定初场字,每篇不得超过55字,二、三场时表不得超过1字,论策不得超过字。

    由于字规定得太短,词意难尽。康熙年间,第一场字宽限到65字。乾隆四十年时又定每篇以7字为率,违者不予录取。

    会试的主考官在明代多以翰林官充当,明末又多以内阁大士担当。清代称主考官为大总裁,由内阁大士或六部尚书充任。

    为防作弊,清代新录取的贡士在殿试之前,还要再来一次复试,叫朝考,明代则没有这番折腾。

    朝考第一称朝元。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在考中后可按惯例立刻授翰林院修撰和编修,不用参加朝考。

    殿试二甲第一名的传胪和朝考第一名的朝元,一般也是照例到翰林院任职。

    清代的乡试也有复试制度,并且规定没有经过复试的举人不准参加会试。清代对于老人参加会试而落第者,有时会赏给国子监司业或翰林院编修、检讨等虚衔。

    道光六年春,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众多举子中,有位来自广州府三水县名叫陆云从的老人,年已13岁。主考官发现这位白发苍苍的考生时十分吃惊,立刻上奏皇上。

    道光帝高兴地认为这是“人瑞”,当即赐老人国子监司业的官衔。

    不过清代科举贯彻着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

    鸦片战争后,科举开始设置新科目。光绪十三年,算被列入考试科目。光绪二十五年,设经济专科。光绪二十七年,慈禧发布上谕规定答卷一律不准用八股。光绪三十一年,科举制废除。

    明清两代的武举也是童、乡、会、殿四试,考试的主要内容都是马步射加策论。评判标准也如出一辙,策论成绩压倒一切,深入骨髓的重轻武。

    万历年间曾有大臣提出武举应该增加现场排兵布阵指挥火药武器作战的考试环节,以及策论加考天地理和军事科的内容,但没有被采纳。

    清代武举的武艺考试环节难度面升级,不过没什么用,该挨打还是照挨。

    总的来,韦宝还是觉得科举是不断在发展的,显然,在明朝想搞点花样,似乎比清朝容易一些。因为漏洞多一些。这漏洞,主要是指流程上的漏洞,考官身上很难找机会。

    但是到了清朝,流程更加科,漏洞更少。但是从考官身上更容易入手。再加上有民族压制的成分在,总的来,韦宝更加喜欢大明的科举。

    韦宝是从来没有想过如何下苦功的,至少,时间上他就没有办法,离科考还有几天功夫了,现在就是把吃奶的劲都使出来,每天不眠不休,不吃不喝的习,这几天功夫,也不够用呀。

    再,韦宝在现代就烦透了书,难不成,跑到大明来当个书呆子?个满嘴的之乎者也?

    不在下苦功上花心思,便只能在舞弊上下功夫了,韦宝想好了很多策略,并且在家里的时候,都在忙乎这些事情。手机上存满了所有科考相关资料,并且部格式化,便作弊,便索引,这都是为即将到来的科考做准备的。

    “芳姐儿似乎很关心公子呀。连公子找私塾蒙的事情,她都替公子想到了。”王秋雅道。

    韦宝微微一笑:“没有办法,人长得帅。”

    王秋雅和徐蕊闻言,都噗嗤一笑,两女捂着嘴,笑的花枝乱颤的,没有想到公子自我感觉这般良好。

    韦宝呵呵一笑:“随便个笑话,你俩就这么高兴,这笑点是真低。”

    王秋雅和徐蕊因为长期随侍在公子身边,知道沸点、熔点,却还是头一回听笑点,但立时能会意,更觉得好笑。

    “芳姐儿似乎是对公子有意。”徐蕊凑趣道:“是不是该恭喜公子,又有一位红颜知己了?”

    韦宝笑着摇摇头,“有没有意思先不,她爹要找的是举人女婿。你们觉得我像是能中举人的么?”韦宝遂将芳姐儿她爹孙九叔的愿望了。

    “她家也不过是开酒楼的商户罢了,要求恁的高?”徐蕊有些不忿,“那芳姐儿找女婿的事情,怕是麻烦了。”

    “你对我这么没有信心呀?”韦宝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