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节 一人对抗写意派(第1/2页)技艺天王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那件作品可能是秦淮的心血之作,因此尤为珍贵,不轻易示人。’

    阎老先生心想,大概是这样,既然如此,他就不强人所难了,转而继续另一个话题。

    今天,阎老先生来展览会,实则是受邀来为后辈们传授核雕理念。

    正好趁着秦淮举出的三个极佳实例,把这些年所推崇的理念讲出来。

    “总而言之,核雕写意是核雕价值的最大体现#望诸位核雕师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掌声雷动,显然都在赞同阎老先生的写意理念。

    人群中,只有一个中年男子默默的咬紧牙,一声不吭——他的理念,和阎老先生完全相悖。然而他人微言轻,比不上阎老先生有分量

    提出反驳意见?

    用会被口水淹没吧?

    他踌躇了。

    “好了,我要说的不多,你们互相交流切磋。”

    看到众核雕师们一派受启发的样子,阎老先生脸上的皱纹舒展,后辈们愿意学,核雕一定会有走到巅峰的一天。

    阎老先生挥挥手,任一群核雕师们三三两两的交流,让它们通过交流,将各种创意、理念碰撞出火花。

    “谢谢阎老先生指点,也谢谢这位先生的点评。”

    青年还不知秦淮什么身份,但不管什么身份,说一句先生是没问题的。

    “这是你的福气啊,秦淮醒把核雕最精髓的理念告诉了你,而且没有藏私。

    你悟透了,再勤奋打磨技艺,成为核雕名驶是时间的问题。”

    阎老先生补充道。

    其实各行各业,都有教会了徒弟,饿死实的说法。

    阎老先生当年在不少高手名下当学徒,他们也都有不传的技艺

    甚至有几位实,宁愿把技艺带进坟墓,变成一掊黄土,也不愿外传。

    现在的金陵核雕刃,也有藏私的风气。

    而秦淮不吝赐教,胸怀大度的品质,倒显得尤为珍贵。

    方才的三个创意,随便一件拿出来,都足够惊艳,一般人还真舍不得公之于众。

    而秦淮却拿出来了,这便是宗师风范。

    可能以秦淮坦荡荡的胸怀,压根就没在意这点新。

    阎老先生越看秦淮越觉得顺眼喜欢。

    宗师是核雕圈领头羊,一位宗师的胸怀是否宽广,很大程度影响了圈层的繁荣程度。

    如果一位宗师的胸怀都非常狭隘,那么下面的一群核雕师们,也会拉帮结派,勾心斗角。

    力不从一处使,那繁荣发展,便无从说起。

    “你们先忙,我和醒一旁走走。”

    阎老先生挥退周围跟随的后辈,而秦淮在阎老先生左侧搀扶,商雅在右侧搀扶,走走停停。

    众人都开始明白,秦淮果然是阎老先生的关门弟子。

    “今年的核雕展览,比历年规模都大。”

    阎老先生欣慰和蔼的笑了,一边说话,一边半弯腰,像看亲生儿子一样,细细浏览着一枚枚展出的核雕。

    阎老先生脸上的皱纹很多,还有老年斑,不过并不影响颜值,反而显得德高望重,非常儒雅。

    他非常认真的品鉴核雕作品,无论是谁,都一视同仁,遇到年轻的核雕师,先指点两句,再打气鼓励。

    遇到名师,则会稍加指点。

    “近十年来,金陵仕雕圈发展迅猛,这些展出的核雕作品,盎然有趣,哈哈”

    阎老先生望着来来往往、交头接耳的核雕师和藏家们,忍不转怀大笑,这一笑,包含了太多情感。

    也许在缅怀曾经差点撑不下去的艰苦岁月。

    也许在为曾经一同立志要坚守核雕,最后不得不为了生计而疡放弃的同事感伤。

    在那个年代,坚守就像一盏随时可能烛干泪尽的孤灯,凄凉的亮在影影憧憧的黑夜里,不知何时会破晓,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迎来曙光。

    不过,终究还是挺了过来。

    “对了,我那天用请你把核舟拿来展览的,不过人年纪一大,忘性也大。”

    阎老先生悄悄说道。

    “已经卖了。”

    “卖了?!”

    阎老先生吃了一惊。

    “对啊,就在隔壁私人拍卖会,还不知道能卖多少钱。”

    阎老先生呆愣的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不是心血之作吗?他还以为秦淮不愿意将它轻易示人,没想到直接往私人拍卖会里一丢?

    而且秦淮这轻飘飘的语气真够随便的。

    “咦,这里还有一个东瀛的展位?”

    秦淮突然看到那边有两位穿和服的东瀛少女站着。

    展台上有东瀛文字,上面摆着几件核雕作品,并附带汉语译文。

    “嗯,这几位好像每三四年来一次,是觊觎我们的核雕技艺,前来‘交流’的,等偷师结束,就倒打一耙放肆鼓吹,说我们的核雕技艺没传承好,被东瀛发扬光大了云云。”

    阎老先生当茶余笑谈一样说着。

    “偷师核雕?随意啊,这是文化软实力输出。”

    说句实话,并不是秦淮看不起东瀛偷师。

    就拿学汉字举例吧,学了一个片假名,得意洋洋的回去了,汉字的真正精髓完全没学到。

    连重中之重的文字都只学了个片面,其它偷学的茶道、花道、香道能学到精髓?

    稍微想想也能明白是什么德性。

    全靠鼓吹罢了。

    中华家吃亏就吃亏在,花了几十年建设经济,普通民众要改善物质条件,谁来关注这些?

    所以很多优秀的传统并未普及,但不普及,绝不意味着传承就断了。

    中华家万里的疆域里,藏着多少星星之火?

    如漆器巨匠甘亦可为表达尊敬,用真名),十年磨一剑,硬是将只在宋代的文献中有些许记载,制法早已经失传的犀皮器完美还原。

    这一制作技法,没有样本可循,只能逐步摸索。而漆器,却乔最难摸索的手艺——因为一尊漆器从制坯到成品,需要几十上百道繁复的工序,动辄耗时整整一年。

    任何一次风干、刷漆的失误,都会令前功菌。

    便是这样一个难以还原的犀皮漆技艺,在甘亦大师的手中重现,宋代漆器的雍容风采,再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甘实说:一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能做出最精美的漆器上,一千年后,我们还是能做出最精美的漆器。

    你说我们没有发扬光大,甚至都没继承传统技艺?

    开什么玩笑!

    其实在平遥,也有一个完整的漆器制造工序,而且传承于一千二百年前的唐朝,期间一直继往开来,不断创新,从古至今,都是中华四大名漆之一。

    只是从未出过纪录片罢了。

    “哈哈哈,我当年也是这么想的!”

    阎老先生与秦淮的淡定一拍即合。

    中华家本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