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夜袭马良山(第1/4页)狙击英雄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美**事历史学家拉塞尔.韦格利先生在其著作《美国陆军史》中对记点轮换制度的弊端作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评述:

    ……由于轮换人马走马灯似地往来穿梭,在朝鲜作战的8个陆军师及其附属部队从未形成可观的内聚力。新兵和基层军官们不惜花费很多时间屈指计算轮换期。他们缺乏整体感,学习不了班、排、连所必须掌握的协同动作。他们尤其不具备团结jīng神或集体荣誉感,很难补偿因不明白为什么打仗所产生的倦怠。敌人并未把美军划入顽强进攻、坚忍不拔的军队之列。如果美军的对手是一支现代化程度高、火力与后勤补给能力势均力敌的军队,那么实行这项导致低内聚力的轮换制度将使美军在战争中失利。

    这就是说,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既不能承受重大伤亡,又要把仗打下去,还要打得又体面又不丢人,其实说白了轮换制也是美军特殊政治形态的产物。

    任何不义之战,都有这种两难,面对这种情况,你叫李奇微怎么和美国zhèng fǔ去交差?

    非不愿为,亦不能为!

    因为他们面前的军队不是普通的军队,在两军交锋的大义之上,中**队毕竟是正义之师,他们是在免费帮助朝鲜人民对抗外国势力的横加干涉他国内政。

    当然,更让美军比较头疼的.是,中**队的武器虽然低劣,但是战斗力却不弱,甚至志愿军官兵的士气比武装到牙齿的‘联合**队’要高昂得多。

    要想不付出代价,却又战胜中朝.军队,这怎么可能?世界上当然不会有这样的好事。

    曾几何时,在象麦克阿瑟包括.李奇微范佛里特等一大批美**队将领们看来,要么打一场不惜一切代价的全面战争,甚至不惜将战火烧到中国去,甚至不惜请出原子弹,甚至不惜让大批美国青年们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们才有希望让对面的中**队最后在朝鲜半岛上折戟沉沙。

    而一旦进入相持不下的小打小闹,还要他们在小.打小闹中夺得主动,他们就茫然不知所措了。

    说实话,按当时的实际情况,中**队的指挥能力.比美军是要强的,对付过rì本鬼子,打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国内战场,从经历过的战争和战斗类型来说,他们跟中**队的指挥员们真是没法比。

    优越的国力,jīng良的装备,坚实的物质后盾、相对.单一的战争阅历,使麦克阿瑟、李奇微和范佛里特们都只对大打出手的堂堂之阵有兴趣,好象只有这样才能争得主动,才能维持士气,才能赢得胜利。而对于以零敲碎打积小胜换取大胜的战争形式,却完全缺乏相应的思想准备和信心。

    中**队的指.挥员虽然大都没进过什么大学校门,但却是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战斗中一刀一枪杀出来的,对于从这种战斗形式向那种战斗形式的转换来说,不象范佛里特们有那么多的障碍。

    几乎每一个中**队指挥员都有过小打小闹的游击战和大规模的运动战的战争阅历,“积小胜为大胜”的作战形式早在打鬼子那会儿就被他们cāo练得滚瓜烂熟。

    “在什么情况打什么样的仗,有什么武器打什么武器的仗”,“因时因地制宜,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中**队作战指导活的灵魂,所以战争形式无论怎么变化,他们都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都能保持旺盛的战斗意志和主动进取jīng神。

    至于中**队的士兵们,大都是刚从土地改革中得到了翻身解放获得了实际利益的农民,他们曾经饱受rì本鬼子的蹂躏,如今穿上军装,领上一支枪,再去打退另一国的鬼子,保卫他们分来的田分来的地分来的胜利果实,保卫他们刚刚获得的当家作主站起来了的感觉,那是一件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事儿。

    这些士兵也数着点算着账打仗过rì子,数着算着消灭了多少美国鬼子,立了多少功,风风光光回家。

    一些被俘美军官兵曾经惊讶地发现,一个普通中国士兵对战场环境和双方态势的了解,甚至超过美军营一级的指挥官。

    他们要想用这种轮换制与中**队进行战斗,若想不付出一定的代价,那真还需要中**队好好地配合他们给他们的国家民众,还有国家首脑好好的演一场戏才成。

    可是,战场就是你死我亡的拼搏之处,可不是拍电影,搞什么喜剧的地方,‘联合**’抱着这样的一种侥幸心理与志愿军进行作战,那必定是要吃大亏的。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当马良山的敌人还没在阵地上站稳,甚至他们还在数着rì子等着什么时候回家,可能连他们有几个隐蔽的shè击点都不清楚的时候,志愿军来了,而且这次的攻势是当面‘联合**’前所未见的攻击犀利,坦克、大炮加步兵的攻袭,战斗进行的愈久,对志愿军的作战越来越有利,现在装备低劣的中**队,也开始要鸟枪换大炮,进行兵种协同作战了。

    午夜,马良山,月黑风高。

    英步兵第二十九旅当初进攻马良山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与我六十四军一九一师血战了六天六夜,虽然占领了马良山,但是由于伤亡过大,轮换制即时生效,换上他们来守备马良山阵地的部队是英步兵二十八旅苏格兰皇家边防团四个步兵和两个火器连。

    经过一个月的苦心经营后,苏格兰人构筑了以地堡群为骨干,交通壕、散兵坑相连接的环形防御阵地,在前沿设置了多道铁丝网、照明雷、音响物,同时在280高地和马良山主峰均筑有较坚固的掩蔽部。

    看起来这块骨头十分的不好啃,马良山上一个不好可能就会被志愿军战士的鲜血染红。

    不过,此时的苏格兰人还没和志愿军打过太多的照面,最多也是双方在各自的防御阵地上互相打打冷枪,轰上两炮以示招呼。

    总得来说,相对武器低劣的中**队,苏格兰人还是挺乐观的,因为从以往的经验出发,他们认为中**队虽然近距战斗能力非常出sè,但缺乏强大炮火的掩护,难以对已形成巩固防御的阵地形成实质xìng的威胁,所以他们数rì子等待着回家还是感觉挺悠闲。

    但是,战争进行快二年了,他们却没有想到,中**队在多次受到‘联合**’优势火力的攻袭之后痛定思痛,已经从老毛子那里引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此时虽然从火力上还不能与美军相比,但是如果要打一个局部的小战役,应该还是没有问题的。

    而就是在这个时候,汪洋带着他的第一中队无声无息地插入了马良山,进行最后的武装侦察任务,找到敌人的指挥所,同时给攻击部队提供战场情报支持。

    战场情报支持,这个词很新颖,但是却又是汪洋带领着第一中队战士进行特种攻击战的又一新的尝试,在马良山一线阵地上,其实不止马良山一个至高点,在离马良山约五百米开外,还有一个小山头,这个阵地位于马良山的侧后,也是一个石头山。

    实际上从海拔上来说,这个无名石头山其实比马良山还要高上几分,可可惜的是这个山头上面没有什么树木,而且山势太陡,防御区域不够,石头山就连挖个地堡也任务无比的艰巨,更何况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