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四章 欲擒故纵?(第2/2页)驿唐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李某这样说只是有些感慨,并非说侍郎你现在做的不好。恰恰相反,侍郎你现在取得的成绩当得上是治国安邦之善举,为大唐奠百世基业,李某望尘莫及。”

    李潜立刻惶恐,拱手道:“右仆折煞下官了。下官哪里有这样的能力?出则为将,灭国安邦,入则为相,治世承平的古往今来只有仆您了。”

    李靖微微一笑,自矜地摇了摇头,道:“李某只不过适逢其会而已。换做他人也一定能做到。再者江山代有才人出,李某已经老了,rì后的天下是侍郎你尽展才华的地方。”

    李潜刚要开口谦虚两句。李靖摆摆手道:“侍郎不必妄自菲薄,李某一向不讲妄言。结果如何他rì自会见分晓。看。”李靖说着抬手用马鞭指着前方。

    李潜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发现侯君集策马越过了尚书省的大好几步却依然没有下马。这时当值的士卒连忙上前阻拦,侯君集才反应过来,勒住战马跳下来,将马缰一扔自顾自走了。阻拦他的士卒只能拾起马缰,将他的战马牵走。

    看到这一幕,李潜心里咯噔一声。

    李靖低声道:“冲撞宫已触犯律令。他不下马越而过亦不知检讨,虽然看上去是件小事,但心里分明是不把律令放在眼里。时间久了也会不将国法放在眼里,那后果……”

    李潜听了心里如擂鼓一般,连忙拱手道:“右仆言之有理,下官受教了。”

    李靖微微一笑,道:“时候不早,李某也该回去休息了。李侍郎,你且请便。”

    “恭送右仆

    李靖打马离开皇宫。李靖虽然当右仆不过因脚有痼疾时好时坏。李世民为了照顾他,特准他如果足疾稍好一些,每二三天可到中书下省去办理政务,若身体不便参加完政事堂的会议便可回家休养。所以,在政事堂吃完饭后,其他人都要回到自己的衙继续坐堂处理本衙的政务,唯有李靖可以直接回家去。

    李潜望着李靖的背影心里反复翻腾着李靖说的那几句话,“……越而过亦不知检讨,虽然看上去是件小事,但心里分明是不把律令放在眼里。时间久了也会不将国法放在眼里……”。李靖从侯君集的一个细节便能推断出他rì后的结局,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见微知著大抵便是如此了。李潜现在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前世侯君集造反的主要因便是心中不平。

    李潜记得前世史籍上是这样记载的:侯君集灭高昌国时,由于没有奏请朝廷便自作主张委任官员,同时还私自掠夺大量的珍奇宝物、妇nv,手下将士知道后,竞相偷盗,侯君集恐其事被发,不敢制止。后来有司以此事对其进行弹劾,李世民遂下诏将侯君集等人拿入狱中。后来经岑文本上疏,李世民开释了侯君集。然而侯君集以为自己两番出征西域,战功卓著,应受嘉奖,结果却因贪污而被下狱。于是他心生不平,怏怏不乐,渐有反叛之心。

    如此说来,侯君集反叛的主要原因是心中不平。抛开有司弹劾侯君集是否有根据,单说弹劾得胜还朝的大将应该是大唐的特è风俗。早在贞观四年李靖灭突厥时便遭受过这种待遇,而且还是诬告。李靖是如何表现的呢?当时李靖不加辩白,只是顿首谢罪。后来是李潜上疏借这个机会扳倒了安修仁,使李靖免遭诬告。

    李靖为什么不加变白只是顿首告罪?因为他很了解李世民,知道李世民此举的用意。首先,纵兵劫掠乃是常态。按照府兵军制的规定,士兵在沙场上出生入死却很难得到赏赐,只有劫掠敌人才能让他们发财。这种行径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许多将领都心知肚明,睁只眼闭只眼。因为他们若是管的太狠了,士卒有可能哗变。李靖是主帅,他虽然没下令劫掠,却难以保证麾下所有人都没劫掠过。所以,李世民要以治他罪为由敲打那帮骄兵悍将,免得他们尾巴翘上天去(李世民:李靖是你们的主帅又立下了盖世奇功我都要治他罪,何况你们这些老兵痞?都给我老实点!)。

    其次,李世民与承平时代继位的帝王不同,他很早就独自领军,战功赫赫,满朝大将几乎都在他手下当过差。现在他当了皇帝没办法再立战功出风头,看到手下大将立功出风头,他难免心里不舒服。更何况李世民深得“使功不如使过”的三昧,所以他要借机发挥让那些大将的功劳变成过错,一来好方便rì后再用,二来也显摆显摆自己的威风(李世民:你们这帮家伙别以为立了功就牛掰了,朕才是最牛掰的那个,谁敢不服气我就让他到牢房反省去)。

    总而言之,无论是哪个原因,李靖心里都很清楚李世民不会真的杀了他,只要他不辩白地认罪,让李世民满足一下虚荣心,很快李世民就会放了他。

    反观侯君集,史书上评价他“恃宠矜功,粗率无检”可谓切中要害。如果他不是恃宠矜功粗率无检的话,也不会从冲撞禁开始慢慢走上了谋反之路。十年后,当侯君集身陷囹圄望月兴叹时,不知是否会想到自己其实早在十年前就向着自我毁灭迈出了一只脚了呢?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