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都会把自己当成“权威张”了,想想天天有人跑过来让自己给他们看前程,算命的烦都烦死了。
当张毕玄开始兴奋的跑到龙腾电影公司亲自翻阅剧本,想找出有潜力的剧本,好再拍几部和《赌神》那么牛逼的电影。
龙腾电影公司许多编剧、导演到张毕玄这里申请资金拍戏。张毕玄往往看下比较好的剧本,然后就用笔批注一下“要大制作,多花钱!”。
这和邵逸夫在70年代经常给电影剧本批注的:“加黄sè!”区别太大了。
不过,后来电影界把这两个人经典的批注都写到了教科书中。“要大制作,多花钱!”导致投资收益率变小了,却救活了香港电影。而“加黄sè!”使票房增加了,却使香港电影暮气加重了。
香港的小制作电影往往一部电影拍摄下了来会得到几倍的投资回报,许多电影投资者偏爱投资回报率高的小制作,往往一部经典大制作影片要花几千万港币,投资者就会豪不犹豫的把同样多的钱改为投资多部小制作电影。不像美国好莱坞的大制作电影,大部分影片能有50%的投资回报率就算非常难得了,又些影片的票房惨淡甚至是收不回投资成本,不过,几亿美圆、十几亿美圆的奇迹票房也往往诞生在大制作的影片中。
打个比方美国电影是采取投资200亿美圆,得到100亿美圆的投资收益的策略。而香港电影是投资10亿港币得到30亿利润的方式。直接后果是,好莱坞占有了每年利润至少为100亿美圆的庞大市场,香港电影龟缩在每年利润不超过30亿港币的小市场。
从整体上讲小制作电影是短视行为,要是整个香港电影界都拒绝大制作的电影,最终香港电影和好莱坞的竞争中会逐渐走向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