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重大意外事件】(上)(第1/2页)考古大玩家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早晨七半,郭嘴村考古工地的帐篷区,召开了一个简短的新闻发布会。

    参与发布会有省市文管领导和各级媒体,受邀嘉宾,以及工地领队白宾和刘老等国内考古专家。

    在一场重大活动前,召开动员大会或者宣誓大会,是Z国的“历史”传统。

    作为揭秘周天子墓的前奏活动,也是上上下下各部门都需要的一个形式或环节。

    毕竟,哪怕上台只一两句话,也是彰显自己的存在,历史上的功绩。

    因此,省市文管部门领导们纷纷登台发言,然后是国字号的考古专家和工地领导发表讲话。

    顾为西站在文保学院方队,看着白宾抑扬顿挫意气风发的发言。他想起昨天晚上的事情。

    昨天晚上,他找到正在做考古工地总日记的苏岩,难得一本正经的向她提了个建议,要求她向白宾领队汇报,并记录在明天的工作日程安排计划中。

    这个要求看起来很简单,但有些荒唐,至少苏岩是这样认为的。

    他建议在明天的周天子墓大揭作业中,更换医用防毒乳胶手套。

    苏岩之所以觉得荒唐,是考古工地一直沿用工业棉纱劳保手套,一来这种手套相对价格便宜,耐磨损可多次使用,而且轻便,透气性能好、具有防滑作用,不管是工地现场,还是文物馆藏修复工作,都使用这种手套。几乎是惯例。

    顾为西提到的乳胶医用手套,考古工地肯定用不起,价格相对昂贵,而且几乎是一次性的用品,又不防滑,戴这种乳胶手套去拿文物,更容易手滑。

    顾为西提到第一次打开周天子王陵这样的大墓,虽然没有传中什么狠毒机关暗器,但王陵肯定会对盗墓有所预防,甚至是报复性措施。

    他和苏岩谈到了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内神秘富有魔力的诅咒,就曾让许多早期考古学家命丧黄泉。比如1922年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及其同伴进入图坦国王的墓穴,此后不久,卡特就由于被蚊子叮咬感染而神秘死亡。

    此后一直到1935年,与图坦卡蒙陵墓发掘工作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21名人员先后死于非命,这些人中包括主要发掘人卡特的助手、秘书及其家属等,这个咒语的传就不胫而走。

    “谁要是干扰了法老的安宁,死亡就会降临到他的头上”。这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图坦卡蒙国王的陵墓上镌刻的墓志铭。

    有关埃及金字塔发生的诡异事件数不胜数。传着传着就传成了各种灵异事件和未解之谜。

    但毒蚊事件在十几年后得到揭秘,原来是陵墓打开后,有蚊子飞入,吸了木乃伊表体上的涂抹液。

    这种在封闭房间存在几千年的神秘液体,经过岁月的长期发酵,已经产生现代还无解的奇毒。毒蚊子叮咬了考古专家后,专家神秘死亡。

    顾为西提醒,周天子王陵或许也有类似的“报复”手段,因此,他强烈建议更换医疗防毒乳胶手套。

    苏岩虽没敢全信,但从女性细腻的角度考虑,也认为增加预防强度有益无害。

    因此,当天她连夜去找白宾汇报第二天的工地准备预案时,就提出了这个建议。

    但白宾却毫不犹豫的予以否决,这是封建迷信。

    苏岩又了几句。他很不客气:“不是我“刚愎自用”,而是我对“科学”有一个科学的理解,对“科学”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再,这也不是你该操心的事情。”

    苏岩无奈出了帐篷,对顾为西摊摊手,摇摇头。

    顾为西本身就不报很大希望,他了一句话,“这个建议,你还是应该保留在工作日志里,包括白领队的否定意见。一并留底存档。”

    苏岩有儿不解,但犹豫片刻,还是头答应。

    不过接下来,顾为西回复“原状”,又变得嬉皮笑脸。

    苏岩嗔遁!

    听着白宾空洞又千篇一律的发言,顾为西的目光看向坐在前排的刘老。其实,他昨天还想过去找刘老,但刘老更是用了一辈子棉纱劳保手套的工地老人,只怕更难接受他的建议。

    而且,当家领队是白宾。刘老的性格也不会强压地头蛇。

    那么,他只有剑走险峰一条路可走。

    …………

    …………

    上午九二十,主墓大揭的最后一道程序启动。

    在上百人的围观下,在各级电视台摄像机的镜头下,白宾和刘行带着几十名考古所工作人员在墓坑内,一手拿着手铲,一手拿着毛刷,仔细辨别着在常人看来根本没有区别的黑色木炭颜色,铲几下,再把铲下的木炭刷过,精心如雕琢。

    站在墓坑上方下看,一个“甲”字形墓葬已经隐见雏形。

    按历史记载,两周墓葬上面是封土,再一层是夯土,再下一层是木炭,木炭和白泥膏下面就是墓室。

    发现木炭,就证明距离墓室很接近了。

    之所以精雕细琢,是因为要了解到地层的堆积情况,确定早晚关系,先挖晚的,后挖早的,按原貌揭露遗迹,寻找到当时地面的原貌,还可以了解到墓口的高度。

    为什么要看到当时的原貌?在原貌揭露后,假如发现两个墓葬间有一条路,那么这两个墓葬间就有了紧密的联系。比如一个房子通过一条路连着一个菜窖,那么就可以推测出,这个菜窖就是这个房子主人的。

    仅仅在时间和工作强度方面,就要把考古和挖宝区分开很远的距离。

    盗墓的目的很单一,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用最直接的办法把墓里的东西一扫而空就是胜利。

    而考古需要的是最大可能获取信息。考古队要按层位发掘所有探方墓口上文化层,暴露墓口,拍摄探方全景照后,打掉隔梁,然后将每座墓葬下挖30厘米,对墓葬进行统一测量绘图、未来有条件还要航拍、编号,再按计划有步骤地发掘单个墓葬。

    如果能够找到给填土打夯的夯窝,还可以推测古人用的是什么打夯工具,铁的、木头的还是石头的。使用工具就是推断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信息。如果这个墓地遭到破坏性盗挖,很多信息就无法复原,更谈不上追溯历史,还原。

    考古现场,央视记者正在采访刘老。

    刘老站在墓坑上方,对镜头道:“我们现在的墓葬考古发掘就是一个逆程序。古人怎么埋下去的我们倒着来做。程序不能乱,乱了任何一,所有的数据都得推翻。所以,我们有句行话,考古挖掘如绣花。”

    记者问,“我听到有人希望进行室内发掘,室内和室外又什么区别呢?”

    “区别太大。一些不容易现场考古保存的器物比如漆木器、锡器在室内都有好的办法保护。”刘老感概道:“在野外考古,好多事情做不来,比如,古人下葬的时候肯定都是穿着衣服的,不会光着身子,东周文献就明确记载着墓主人不止穿一套衣服,多的甚至会穿19套衣服。应该还有被子褥子,即使年岁长久腐烂了,也会留下细微的迹象或者碎片,虽然我们现在只能看到墓主人的骨架,但其肌肉在腐朽的过程中,穿在身上的衣服也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