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南北运河(第2/2页)重生西晋当太子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顶国公的帽子!”

    在李辅离开之后,司马遹开始仔细研究漕运部拿出的运河方案,漕运部的方案基本上包含了后世历朝历代对运河扩建的内容。为了连通长安与京师洛阳,漕运部决定开挖渭水和黄河之间的广通渠,此渠长达300余里,建成后还可以通航“方舟巨舫”。

    如今正在建设的是通济渠,该渠是从洛阳开始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通济渠在黄河南岸,分为东西两段。

    西段在东汉阳渠的基础上扩展而成,西起洛阳西面,以洛水及其支流谷水为水源,穿过洛阳城南,到偃师东南,再循洛水入黄河。

    东段西起荥阳西北黄河边上的板渚,引黄河水进入淮河的支流汴水,经开封等县,再折向东南,穿过宿县,至盱眙注入淮水。两段全长近2000里,施工时漕运部也充分利用了旧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因为有统一的宽度和深度,因此主要还要依靠人工开凿,工程浩大而艰巨。可是历时却很短,不到一年的时间估计就将全部完成了。

    除了这两条在建或者将要建的运河外,在北方还有一段很重要的运河——永济渠,这段运河的在京师洛阳对岸的沁河口,然后利用卫河和芦沟(永定河)等自然河道开挖加深,直通幽州涿郡。预计完工需要两年的时间,全长约1900多里。

    除了北方段运河外,漕运部在资料不全的条件下也拿出了一部分南方段运河的调查方案包括沟通长江与淮河之间的运河——山阳渎,这段运河主要是在在春秋时期开通的邗沟的基础上进行拓宽、裁直。

    由于南方水运发达,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各诸侯国就开工建设了大量水渠,其中春秋时的吴国,即以都城吴(苏州)为中心,在太湖平原凿了许多条运河,其中一条向北通向长江,一条向南通向钱塘江,这两条南北走向的人工水道,就是最早的江南河。

    这一次漕运部的方案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疏浚。南北运河一旦建成,这些渠道都将以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为枢纽,向东南和东北辐射,形成完整的体系,同时,它们的规格又基本一致,都要求可以通航千石以上福船,而且互相连接。

    这条从长安、洛阳向东南通到余杭、向东北通到涿郡的大运河一旦建成,将是是古今中外最长的运河。由于它贯穿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对朝廷加强各地的控制,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很大的价值。(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