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韩复榘的蜕变(四)(第2/2页)1926之崛起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松龄密约反奉;北伐战争时先接受[***]的帮助和苏联的军火,后又追随蒋介石清党;这次的蒋桂战争又先与桂系约定共同反蒋,虽有摇摆最终却助蒋反桂。从这些事上,都可以看出,冯玉祥是个绝不甘屈居人下的人。在韩复榘看来,这些都是冯玉祥的长处。

    但冯玉祥的短处也显而易见,气量偏狭,不能容物。韩复榘以为这是冯玉祥读书不多,涵养功夫欠缺所致,所以常与重要决策之际意气用事;冯玉祥又喜欢予智自雄,弄权术而缺诚意。这一点韩复榘倒是认为这是自古歼雄通病。这些韩复榘觉得到还都不是致命的弱点。

    韩复榘认为冯玉祥最大的弱点是,其魄力不够,利害心重,於患得患失之间,往往不见其远大者。这都是因为冯玉祥出身士卒,小本起家,自后统率大军,谨慎爱惜,唯恐损失,又缺乏战略战术之充分修养,用兵常不够果断。冯玉祥的过分小心是西北军若干次军事失败的主要原因。

    比如民国十四年底,天津初下,韩复榘即与张之江计议,国民军欲保持战果,必须拥有直隶地区,必须向东沿京奉铁路进至山海关,向南沿津浦路追击至山东德州。张之江很同意,认为,以宋哲元率军南下,孙连仲则领骑兵东进,进扼山海关,既可以把奉军堵在关外,又可以压迫张宗昌,还可以使西北军拥有广阔纵深,可以从容回旋。谁知道,向冯报告后,冯玉祥顾虑军力分散,不敢扩张,不仅训斥他一顿,还严令,坚守天津勿再前进。冯玉祥缺乏战略头脑,仅着眼於天津一隅,殊不知若无前进据点,则天津一地断难久守。后经他韩复榘再三恳请,说明利害,至少要北进至唐山南止沧州,然而为时已晚。张宗昌以率军自德州反攻国民军,奉军兵出山海关。在直鲁奉联军南北夹击下,天津即被迫放弃。

    沉思半晌的韩复榘,忽然感觉到宋哲武在一直注视着他,心知自己有些失态,忙掩饰着说:“文戈,你说老蒋最适合做国家领袖,这一点我可不敢苟同。依我看,老蒋治理地方不如李宗仁、阎锡山;领兵打仗不如白崇禧、冯老总。他也并不是最合适、最好的国家领袖。”

    宋哲武解释()说:“大哥误会我的意思了,我并不是说蒋委员长是最好的国家领袖,我只是说,他是现今在国内各派系里最适合的人。大哥说得对,治理地方,他不及李宗仁、阎锡山;领兵打仗,也不及白崇禧、冯玉祥;还有抓钱扩展财路他也不如阎锡山。可一国领袖并不一定要满足这些条件,一国领袖应该是一个政治家和统帅,而且一国领袖,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的领袖,只需拿出正确的大政方针,并不需要事事亲历亲为。李宗仁是一个出色的行政管理者和军事指挥者,冯玉祥则是一个严厉的家长,阎锡山只是一个懂经济、善理财的山西商人,他们都不具备一国领袖的才能风范。一国领袖应该即具有政治家的权谋、纵横开阖的手段,又有开阔的胸怀、识人善任的眼光、持之以恒的韧姓,甚至还要有委曲求全、忍辱负重的绝大毅力。这些,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都不具备。李宗仁为人宽厚由于,权谋机变不足;冯玉祥律己甚严,但待人也苛,没有容忍之量;阎锡山不仅悠游寡断,做事瞻前顾后,还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反观蒋委员长,他识人也会用人,他能用人之长,甚至还能容人之短,这一点至少冯玉祥就做不到。再比如汉高祖刘邦,他文不如萧何、武不如韩信、权谋战略又不如张良,可他仍然一统华夏,开汉家数百年之基业。”

    韩复榘见宋哲武停下不说,又问道:“所以,你就决定叛阎而投蒋。”

    宋哲武这个穿越者对叛变两字很敏感,有些不自然地笑着说:“我说大哥,不要说得那么难听,我刚才已经说过,我投的是河北省主席商震,不是陕西省主席阎锡山,我的部队也从来就没有列入晋绥军序列,何来背叛阎锡山之说。何况蒋委员长委任我为讨逆军第四路军总指挥,商主席是同意的,就是阎锡山也是支持的,而且我现在也还听命于阎锡山,我刚刚接到他的电报,要我克曰北返,我这次来汉口就是要向蒋委员长辞行。”

    顿了顿,宋哲武又笑嘻嘻地对韩复榘说:“即便是背叛,也无可厚非,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息,良臣择主而事。’何况你们的冯老总不是一背玉帅吴佩孚,二背段祺瑞、张作霖,三背苏俄和共党,四背与李宗仁之约吗?”

    韩复榘没有说话,只是慢慢地又点燃一根香烟,深深地吸了一口,把脸转向车窗,望着外面飞驰的景物,沉思起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