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大战序曲 扎赉诺尔(一)(第1/2页)1926之崛起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当天晚上,史明就不顾韩光弟的劝阻,把他的部队拉上了高地。

    扎赉诺尔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这个高地就好似山脉伸到这个盆地里的一支触角,一道比高地略低的长长的山脊把高地和西面的群山连接在一起。

    高地顶端面积很大,长有700多米,宽也有400余米,是一个不规则的条形。除了高地的中心略微凸起,山顶四周都很平坦。在史明看来,这个高地很像一支玉如意,那道山脊就是玉如意的柄,而高地就是宛如贝叶的柄首。

    高地上的众多树桩说明这个高地以前有很多树木,从树桩的端口可以看出这些树都是在兴建这个高地的阵地时被剧去的,不过在高地的中间还是保留了宽约200余米,长有500米的松林,在松林里,建有三处间隔有100米的大型掩蔽部,用来囤积弹药,以及用来做防守阵地的士兵们的休息的营房。在山顶台地的边缘,建有战壕和掩体,把山顶牢牢地围起来。

    不管是山顶中央的掩蔽部,还是四周的战壕和掩体,都是用原木和钢轨修建的。在东北最不缺的就是原木,这个时候东北地区还远没有像后世那样大规模的开发,所有的山区都随处可见大片浓密的原始森林。

    那段和山脉相连的山脊有500多米长,靠近高地的这一段有近百米长的一段没有任何树木,甚至低矮干枯的灌木也没有,这是为了防止苏军从山脊上过来,偷袭高地,那里的树木都被砍伐一空。

    这个阵地在史明看来很不完善,在山顶台地的边缘修建的战壕和掩体,一定是苏军进攻前炮击的重点目标,在山体棱线前的战壕和掩体是非常容易被击毁的,战壕里的士兵也会承受很大的伤亡。而一旦苏军冲上高地后,守军除了依靠三处防御并不完善的掩蔽部抵抗外,就再无险可守了。

    史明在任营长前,在第四路军的教导队学习了一段时间。当然,以他的学识是不用接受很久的培训的,他在那里仅仅是要了解第四路军的作战特点和战术组织情况。

    开始时,史明对于这个学习很不以为然,他认为要他这个东北讲武堂的毕业生,在这个教导低级军官的教导队学习,纯粹就是多此一举。可是,很快史明就大吃一惊。第四路军的战术思想十分新颖,比如‘三猛战术、一点两面、三三制、四组一队、三快一慢。’等战术战法,包括火力的组织,单兵个人技能的训练,都很有独到之处。以他在东北讲武堂的学识和几年来的实战经验来看,这些战术组织和训练都是十分有效的,甚至也是战胜敌人的法宝。

    还有在阵地的设置上,只要条件允许,尽可能的不把防御阵地都设置在山体棱线以前,而且非常看重棱线后的阵地设置。这样做的一个很明显的好处就是对手很难用炮火摧毁阵地,即使敌人冲破第一道战壕,也会马上面临纵深布置的火力打击,无法迅速扩大突破口,守军即使是面对优势强敌,也不会因为第一道防线被突破而马上崩溃。

    更让史明想向不到的是,这本教材里的战术战法,竟然都出自宋哲武这个第四路军的最高长官之手。在史明看来,这个年龄仅比他长了2岁的年轻长官,简直就是一个军事天才。

    就眼前这个阵地来说,史明就觉得应该把主阵地设置在台地中间的树林中,不仅苏军无法用炮火准确摧毁主阵地,就是苏军的飞机也对树林里的阵地无可奈何。即使苏军突破战壕,冲上了高地,他们立刻就会遭到一百米外树林中的猛烈火力的打击。

    而且这么近的距离,因为怕误伤自己人,苏军的重炮已经不敢再射击了。苏军要想进攻主阵地,就必须要经过从战壕到主阵地中间这100来米长的空地,而要冲过这段空地,那不是仅仅依靠巨大的伤亡就可以做得到的。

    而只要台地中间的主阵地不失,苏军就没有占领这座高地,也就无法从高地这个方向对扎赉诺尔形成威胁。

    可是,满洲里地区是东北的最北端,冬季最冷时的气温可以达到零下四十多度。现在虽然还只是11月份,可是这里的夜间气温已经达到了零下三十多度,冻土层已经有半米多厚。在这个时节要修建工事,那可是极其艰难的一件事。

    不过,史明毕竟是东北人,东北人当然有东北人的办法。他把部队以连为单位分为几组,连夜轮换伐木,把伐下的原木截成段,再把这些原木钉在一起,凭借着台地中间的凸起地势,以三座掩蔽部为核心,修建了三个原型的阵地。

    接着,又到扎赉诺尔,找来大量钢轨,在木质掩体上建起了众多机枪掩体。

    可是这样的木质掩体根本无法抵御苏军炮火的轰击,不要说是重炮,就是82MM迫击炮弹也无法抵御。几个连长都对史明的战壕和掩体提出了异议,可是史明只是笑而不答,反而一再催促他们督促战士们加紧修建阵地。

    阵地建好后,史明要辎重连长带人去扎赉诺尔收集棉被,不论新旧,以两块大洋一床的价格收购了几百床棉被。韩光弟以为史明的部队不适应东北的严寒天气,又把仓库中的300多床棉被也一股脑的都交给了辎重连带回来。

    史明让战士们把收集来的棉被都钉到原木胸墙和掩体的顶部,再支起各连做饭的大铁锅,用伐下来的松枝做柴火融化山顶上一尺多厚的落雪。并不需要等到雪水沸腾,只要融化就行,然后再让战士们把水倒到胸墙和掩体上的棉被上。直到这时,几个连长才彻底明白了史明的意图。

    几层棉被浸透水后,几十米外就是轻机枪也打不透,如果浸透水的棉被在冻满坚冰,子弹即使穿透棉被,也因为动能的下降,会被后面的原木挡住。原本因为怀疑,并不怎样积极的几个连长立时热情高涨,大声吆喝着战士们加快进度。不用史明再吩咐,这几个连长就指挥着战士在很快就冻得坚硬的棉被上反复浇水,冰层越冻越厚,到了傍晚,胸墙外面和掩体上的冰层已经有了半米厚。

    几个连长兴奋得不得了,要机炮连长拉着一挺马克辛重机枪来到100米外的台地边缘,对着掩体足足打了100多发子弹,然后又一窝蜂似的跑到弹着点查看射击效果。那里的冰层都已经被打掉了,不过仅仅只是刚刚露出了棉被。

    史明笑着说:“不用再试了,这样的掩体不比混凝土的差多少,就是60MM迫击炮也伤害不了它。而且,而且我们的工事还可以随时进行修补。”

    第三天傍晚,韩光弟亲自带人来到高地,给史明送来了1800副棉手套和两千斤猪肉。

    看到韩光弟送来的棉手套,史明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到了实处。东北冬季的气温极低,即使是现在零下三十来度的气温,如果稍长一些时间握枪,人手也会很快和枪机沾到一起,一扯就会被沾下一层皮。而且时间一久,手都会被冻僵,不要说精确射击,就是开枪都困难。

    宋哲武原本忽视了这件事,还是在巴林左旗时,史明向张亚飞提出了这个问题。张亚飞立刻就领着史明去见宋哲武,被惊出一身冷汗的宋哲武没有丝毫的迟疑,立刻急电张学良,紧急要求送来十五万副棉手套。张学良想当然的认为宋哲武第四路军的冬装一定会像东北军一样,配有棉手套,所以他给宋哲武提供的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