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讲究(第3/4页)百工匠心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们民族、我们祖先的一个发祥地,黄河贯穿九个省,我们都称黄河为母亲河。陶器主要的发现地域,大多数沿着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也有,但与黄河流域相比较,陶器数量要少,而且烧的温度也略低。所以今天我们如果把陶器拿出来单独地看,黄河流域烧造的是最好的陶器。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是黄河流域沿岸的文化;沿着长江流域的,主要是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仰韶文化,有一个“人面鱼纹盆“,非常有名。马家窑文化,著名的是“小口尖底瓶“。小口尖底瓶是一个提水的工具,它做得非常聪明,是尖底,为的是一旦进入水中,尖底瓶就会立刻翻个儿,水从它的口中流入;而当它装满水的时候,就立刻正起来了,这就是它的功能。五千年前的古人,已经开始用这么漂亮的东西来提水了。

    产生陶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是农耕民族。农耕民族的意识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因为我们是一个以种地为生的民族,以农业为主的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我自己供自己吃穿,我们的贸易能力相对来说比游牧民族弱。首先弱在意识上。这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一个典型特征。而游牧民族是通过易货生存,通过交换取得他们不生产的东西。

    农耕民族是定居的民族,需要大量生产用具。但生产时不考虑游牧民族需要抗震动的物品。比如游牧民族愿意使的是金属器、皮制器、木制器等等,都是不容易磕碎的,因为他们生活在行动当中。定居民族可就不在乎这个,分量重一点儿也没关系,易碎的话,小心一点儿就可以了。

    农耕民族的思维定势就是重农轻商,我们几千年的文明都是重农轻商。所以在农业发达的时期,国家非常强盛;而当我们进入一个贸易社会,或者说经济社会的时候,弱点就显现出来了。

    没有纹饰的陶器称素陶,画有纹饰的陶器称彩陶,彩陶各有各的风格。早年我去甘肃的时候,看到甘肃有很多彩陶。要知道,在原始社会里,财产是以数量取胜的,而不是单纯的以质量取胜。当时的财富都以数量的形式表现,所以彩陶出土的时候往往非常多,有时候一窖有几十个、上百个,甚至几百个。当时不谋求彩陶的质量,而是谋求它的数量。

    去甘肃的时候,当地人带着我去转,看到这种彩陶,非常多,比我想象的多。原以为收集到一件彩陶是很困难的事情,没想到在一个人的屋子里看到堆积如山的彩陶。我就想:历史上为什么要做这么多彩陶陪葬呢?原因无非就是它是财富的显现。当时,积累财富以后,还没办法浓缩这个财富,他不能烧造一个质量更为优良的东西,像后来清代皇宫专用的珐琅彩,价值连城。因此,彩陶只能以数量作为财富的表现形式,然后下葬。被后人无意或有意挖掘出来的时候,你会看到堆积如山、一模一样的彩陶。所谓一模一样,也是大体看上去一模一样。由于是人工绘画,细节上都有差别。

    当时我看到有80公分高的大罐,觉得自己没法拿。我那时还是出差,公务缠身,又年轻,不像现在还有办法,那时没办法,所以挑了一个小罐买了。我买的第一个彩陶才花了60块钱,很漂亮的彩陶罐。我为什么要买彩陶罐呢?因为人家讲,这是马家窑的。这是我第一次听到“马家窑“,因为我姓马,听着非常亲切,觉得这是我们家的窑,然后就买了,就因为这句话。我一开始不是很清楚,后来才知道马家窑文化中也分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有很多种,我当时分不清楚。人家告诉我这是马家窑的,我一听,我们祖上烧的,干脆买回来吧!今天再回过头去看,我就知道甘肃是彩陶的一个产出地。历史上像甘肃、青海,彩陶非常多,去这些地方找彩陶,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找其他的就比较困难了。

    前些日子碰到一个人,带了一堆明清瓷器找我鉴定。他跟我讲,他在甘肃潜伏了两个月,到最下面的农村里去找古董,他觉得那个地方特别偏远,一定没有假的。不幸的是,他买回来的明清瓷器全是新的。过去埋地雷,很少埋到马路中间,人家知道你不走这儿,知道你要抄小道,就全埋在小道上了,这个道理一样。他专门跑到甘肃,潜伏了两个月,把埋的“地雷“全买回来了。他跟我说:“我在下面,跟所有人吃住都在一起,那些人对我特别好。“结果,人家把“地雷“都卖给他了。

    陶器中还有一个词,我们今天也说,叫“秦砖汉瓦“。一说中国的建筑,就说秦砖汉瓦,说的是质量。比如汉代的砖、秦代的砖,以至再往前一点儿,战国的砖,都能烧造得非常好。战国的空心砖,非常大。那个砖的概念跟我们今天看到的砖不太一样。战国时期大点儿的砖,有1米多长,可以做台阶。空心砖做台阶,不会踩碎,说明质量非常好。

    因为秦统一了六国,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秦作为强大的政治中心,所有的经济上的好处都算它的了,所以叫“秦砖“,实际上战国时期就大量烧造这种大型砖了。

    下面说的汉瓦也是这样。“汉瓦“不是到汉朝才开始烧造的瓦,而是很早就有了,只不过把好处都归了汉朝了,因为汉朝一度也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强盛时期。

    现在的影视作品当中,大量题材反映秦统一六国这个时期,比如张艺谋导演拍摄的《英雄》,陈凯歌导演拍摄的《刺秦》,都是反映战国到秦这一时期的作品。我们看到电影当中净是一些骑马打仗的镜头,可这个时期的骑兵跟我们后来熟知的骑兵有很大差别。当时的骑兵没法在马上打仗,只体现一种运行的速度。当时的骑兵基本上是骑着马冲到你跟前,然后翻身下马,俩人打起来。不是在马上打仗,在马上打不了仗。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没有马镫。没有马镫就在马背上待不住,也使不上劲儿。除了没有马镫,还少有马鞍。秦代的马很少有马鞍,马鞍是秦以后才逐渐使用的。所以我们看《英雄》某些场景是对的,大部分都是步兵,排着阵往前冲,那是当时战争的一个场面,真正骑在马上打仗是以后的事情。

    我们可以用文物来说明这个事。今天能看到的秦兵马俑,请注意看马,马身上没有马镫,绝大多数也没有马鞍,但其他装备是齐全的。再看唐代的三彩马,既有鞍又有镫,装备齐全,非常清楚。

    马镫大概是公元3世纪,差不多三国时期以后发明的,三国时期都不能证明有马镫。所以电视剧《三国演义》里那种骑马打仗的场面,说起来非常难过。我们猜想在古代,即便在马上打仗,大概也是夹着腿,上身使不了劲儿。不是又要拍新版《三国演义》吗?不知道导演会怎么拍。

    过去的骑兵古书上有记载,比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当时的骑兵主要是一个快速部队。马并不是战车,而是运输车,它把人运到敌人跟前。在战国到秦的战争场面中,马车冲进敌人的一方,是要把方阵冲乱,并非一个杀人武器。到了三国以后,当真正的马镫发明,就导致战争变得非常残酷:不用下马就可以杀人了。

    在全世界范围内,所有的先进发明一般都是先用于军事,所以马镫很快就传到欧洲,欧洲管中国的马镫叫一个很奇特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