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单色釉之王(第4/4页)百工匠心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盏托,茶盏端着烫,被烫着时样子不雅,把茶盏搁在盏托上,端着非常雅。这种汝窑盏托全世界也只有两件,咱什么东西都是两件,都在英国。这件汝窑盏托的边上刻了三个字“寿成殿“,是宋代著名的宫殿,台北故宫里也有刻“寿成殿“款的定窑白瓷。

    最早从中国流入欧洲的贵重之物中,陶瓷是主项。当时的欧洲贵族家里都有古董柜,要不然显得没文化,很土。在欧洲,怎么看你是不是贵族呢?不是房子大不大,而是看你有没有这个古董柜。这古董柜有个名字,叫“奇物柜“,就是放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比如虎皮斑的贝壳,那时交通不发达,内陆见不着海里的东西,觉得新鲜,没见过,就搁在奇物柜里。欧洲人把中国陶瓷搁在里头。当时欧洲人没见过这么硬的陶瓷,不知道是怎么造出来的,有很多误解。其中有一种误解,认为瓷器本来是一种液体,埋在地里时间长了,就成了固体。还有人认为瓷器是用蚌壳、石灰和鸡蛋皮的碎末,研在一起做成的东西。这都是很无知的猜想。欧洲人认为中国的陶瓷是类似宝石的东西,所以跟其他一些很贵重的物品摆放在一起,这是欧洲中世纪贵族之间很流行的一种陈设方式。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笑话,大家都听说过。一个老太太很有心计,为了卖猫,搁一个名贵猫食盆,谁来了都不敢直说要买这盆,都说买老太太的猫,搭上这盆。老太太说:“我不能搭上这盆,我还得靠这个盆卖猫呢。”

    这个笑话不是凭空而来,历史上有据可查。我们翻阅史书时发现,谁把这个名贵的盆叫猫食盆?乾隆皇帝。乾隆时期,宫廷所藏的汝窑水仙盆,乾隆就叫做猫食盆,并为此专门写过御题诗。御题诗这样写:“官窑莫辨宋还唐,火气都无有葆光,便是讹传猧食器,蹴秤却识豢恩偿。““官窑莫辨“,其实应该是“汝窑莫辨“,乾隆皇帝分不清楚汝窑和官窑。汝窑有点儿偏蓝,官窑有点儿偏灰。一个不是搞专业的外行人看来,差距不大。乾隆就说:“这官窑,我也分辨不清楚是宋代的还是唐代的。““火气都无“,是个老窑瓷器,火气都没了。我们鉴定的时候常说“这瓷器火气十足“,意思就是新的,刚出炉的,所以火气大。“葆光“是说瓷器上的光泽非常舒服。我们老说一个词“包浆“,就是从这个地方来的。“食器“是什么呢?就是小狗的饭盆。史书上记载,观赏犬中的小狗叫“猧“。唐代诗人元稹有一句诗:“鹦鹉饥乱鸣,娇睡犹怒。“鹦鹉饿了以后,就唧唧喳喳乱叫唤;养的小狗睡着时,你一动它,它就发火了。养过宠物犬的人都有这个经验,它睡着了你老捅它,它就叫唤,不高兴了。乾隆就说,养的小狗只有“蹴秤“,就是踩到秤上以后,才知道主人豢养的恩情。“蹴“就是踩,一蹴而就嘛。

    乾隆有这么一段动感情的描述,但是他弄错了,他把观赏犬的小狗认为是猫了。所以,乾隆十年(1745)五月传旨:将猫食盆另配一紫檀木座,落矮些,足子下深些,座内安抽屉。这个乾隆认为的猫食盆,其实是汝窑水仙盆。乾隆传旨,用紫檀做了一个座,正好把他认为的猫食盆搁在上头,下面做得比较高,插了一个抽屉。这个座做好以后,一直在清宫里收藏,现在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后来乾隆又下旨,把“汝窑猫食盆“给他仿一些出来,他一会儿说官窑,一会儿说汝窑,自己也分不清。猫食盆的典故,就从乾隆下旨开始蔓延出去了。你要真有一个汝窑的猫食盆,别说卖猫了,卖牛都卖出去了。

    既然汝窑有这么高的地位,这么名贵,这么稀少,那么历史上有没有比它更名贵的瓷器呢?有,就是柴窑。柴窑谁也没见过。明代宫廷在整理古董的时候,有本书叫《宣德鼎彝谱》,里面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六种瓷器,第一是柴窑,是排在宋代五大名窑之前更名贵的瓷器。董其昌在《骨董十三说》里也说“世称柴、汝、官、哥、定“,把钧窑给去掉了。

    柴窑据说是后周柴世宗(柴荣)所烧的御瓷。柴荣在位仅六年,他死了以后,赵匡胤陈桥兵变,拿下江山,当了宋太祖。清人朱琰《陶说》中记载:“柴世宗时烧者,故曰柴窑。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者般颜色作将来。““当时底下人跟皇上请示,瓷器要做成什么样的呢?柴世宗就说了这样一句话:“雨过天青云**,者般颜色作将来。““者“,相当于今天的“这“。就是说按照下雨后天放晴的那个颜色,把瓷器做出来。这只是古书上的记载,没有实物传世。包括历史上的宫廷收藏中,都没有实物。当赵宋王朝取得天下一百多年以后,汝窑就出现了。所以当学者论及古代陶瓷的时候,往往将柴窑和汝窑相提并论。

    柴窑既没有发现实物,也没有发现窑址。清代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说:“今论窑器者,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久不可得矣!得残器碎片,制为冠饰、绦环、玩具,亦足珍贵。“找不着柴窑,能找到个碎片,都已经很珍贵了。我后来就回想,我在20世纪80年代买过一件类似的东西,孔雀蓝色的四个残片,完全用金属镶在一个铜的方杯里,方杯底下有四字篆书:“世宗遗物。“我当时还真不知道它是什么,对柴窑也没有了解,后来看书才看到。欧阳修在《归田录》里就说:“柴氏窑……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欧阳修说,宋代都没有柴窑,弄到个碎片,用金属把它包起来。我当时把这个东西没太当回事,买得也便宜,我印象很深,80块钱。隔了多少年以后,我再翻箱倒柜,怎么也找不着了,现在想起来非常可惜,要不然也可以给大家看看。但我可以肯定,那东西肯定不是柴窑,只是个想象中的柴窑。

    现在专家研究,认为景德镇的影青瓷就是柴窑。这点没有定论,只是有一说而已。还有说陕西的耀州窑是柴窑,都属一家之言。

    明朝人文震亨在《长物志》中的记载,特别文学化。他说:“柴窑最贵,世不一见。闻其制: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未知然否?“文震亨认为柴窑非常贵,世上根本看不见。他描述了听说的样子后,自己又问了自己一句:我也不知道这对不对,反正谁也没见着。

    理论上讲,汝窑的颜色最接近于柴窑。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谁见过柴窑啊,不都说雨过天青色吗?想一想,也就是汝窑比较接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