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念之情。
过去的孩子一离开母亲,一离开家里,那母亲的牵挂是今天的人不能想象的。所以你看唐代大量的诗歌中,大量的送别诗,各种送别诗表达了古人那种情感。你比如杜甫的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我们今天什么抵不抵万金,我估计在座的年轻的都不会写什么家书了,撑死发一短信,告诉说我已经到了,住下了,这地儿挺好。完了。过去写的是不一样的。
那么宋代人,尤其民间,它大量的这种在瓷器上的书写都是一种感情的宣泄。在这个瓷枕上,其实古代人枕硬枕头是有传统的。史书上有这样的枕头,叫警枕--“警“,警察的“警“,警枕--警醒的枕头。枕头什么样呢?它就截一个圆木头枕在脑袋后面,上面还坠一个铃铛。你一定要保持半睡半醒,为什么?你要睡死了,一动铃铛就响了,你就醒了。
那谁枕这枕头?司马光。司马光这所以能写出《资治通鉴》,就因为睡了这枕头了,珍惜光阴啊!我们现在的人不怎么珍惜光阴,睡懒觉的人多了,过12点还没起床呢。以后不起床的人就睡这种枕头就起来了。
宋枕造型最为丰富,过去很多美学书对这个都有记载。它的造型有什么呢?你比如有动物形的,狮枕、虎枕;有人形的,孩儿枕、仕女枕;有几何形的,长方枕、八方椭圆、银锭、腰圆、鸡心、云头等,各种随意造型。内容也丰富。马戏、杂技的,你看这熊拴一个链子,这是马戏团的熊,可不是森林里的熊。你看它这熊弄得也很可爱,画得很可爱,圆墩墩的。那么,当时的宋枕中,你比如像垂钓啊、蹴鞠啊,蹴鞠就是踢球嘛,它就反映了当时宋代的民间的很多生活。它这些枕头,陪生者生活,陪死者下葬,就反映当时宋朝人的很多生活理念。
上海博物馆有一个仕女枕,它上面有两句诗,这两句诗很有意思。就是这个枕头,这字你看不见,等会儿我给你念就行,写了两句诗。他这诗写的叫“叶落猿啼霜满天,江边渔父对悉眠“。我们听着很熟悉吧?跟唐朝张继的《枫桥夜泊》非常接近。《枫桥夜泊》是怎么说的呢?它说的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跟这上面的字有四处不同。
第一处是“叶落“,他写的是树叶落下来,表示秋天;张继的诗呢,是“月落“,月亮落下来了。枕头上字是“猿啼“--猿猴--猿啼;张继说“乌啼“,一个动物,一个鸟。“猿啼“我们都知道,唐诗,大量的诗人都写过猿啼,比如“两岸猿声啼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李白的。那么,“叶落“说得非常清楚,就是深秋了,秋天叶子落下来。但“月落“有一个误差,你们仔细想,月落日升,应该是早晨。下面“江边渔父对愁眠“,为什么呢?深秋打不着鱼了,江边的打鱼的老头很发愁;张继的这个诗呢,叫“江枫渔火对愁眠“,非常抽象的,字意不清。有人当时说那个“江枫“是什么?说那儿没枫树啊!他们说就是枫桥,那么那枫桥是不是因为这个诗才改成的枫桥我们也不是很清楚。但是从这个诗上讲,这是一个证物。我一直讲,文物是一个证物,它有和证据来说话。
我们在一千年前的这个枕头上写的这句唐诗,跟我们后来知道的唐诗有四处差异,那么起码是有两个可能。第一,口口相传。这个诗歌就出现了差错。那么究竟是谁的差错呢?是后来写书的,记录在书上的人的差错呢?还是工匠的差错呢?我们不得而知。第二,诗歌经常是经过后人润色。我们见过很多版本。版本不同,诗歌有很多不同,对吧?你比如说,“两岸猿声啼不住“,有的时候是“两岸猿声啼不尽“,不太一样。那么诗歌,如果成为书的时候,润色一般都容易改得比较文学化,比较高深。你比如“江边渔父对愁眠“和“江枫渔火对愁眠“呢,那显然“江枫渔火对愁眠“显得有点玄妙。诗歌就是有点玄妙,大家才觉得深。“江边渔父对愁眠“就比较形象了。所以,我觉得证据的重要性就是文物的重要性。
还有两个磁州窑的瓷枕特别有意思,画的《西游记》。我们一般说《西游记》朋朝才有嘛,这明朝才成书嘛。那么《西游记》的这个故事是金元时期就有了。河北省文研所所藏的那个《西游记》瓷枕上面没有沙僧,就仨人--孙悟空、猪八戒、唐僧。广东博物馆的那个《西游记》的枕头上是四个人,全到齐了。
《西游记》这个故事始于南宋,那么史实是唐代不用说了。《玄奘西游记》已经给大家讲了,它是始于唐代,那么南宋的时候它就形成了故事。那玄奘西游记肯定不能领着一个猪,领着一个猴,那是肯定不这事,对不对?它经过民间的演绎,南宋的时候就有了故事了。它比吴承恩的小说早了二百多年。那么在民间演变的过程,我们通过了这个文物就很确切地看得清清楚楚。它整个一个演变的过程。这就是我们有时候为什么喜欢文物?文物为什么有证据力的一个原因。
宋朝的瓷器中有一个典型的瓷器,就是梅瓶。那么梅瓶当时干什么用的呢?就是装酒的。为什么?它上面有字。比如上海博物馆藏的“清沽美酒“四个字,写得清清楚楚。有的上面写着“醉乡酒海“,那也写得清清楚楚。我们博物馆里也收藏了一个磁州窑的一个梅瓶,上面写着“武陵城里崔家酒,天上应无地下有“,连广告词都写上去了。说得挺狂的,“天上应无地下有“,写得功能性很清楚。
我们说了在晋冀鲁豫这四个省内的所有的民间窑口,都可以统称为“磁州窑“,所以它存世量非常大,非常丰富。民国以后大量出土,流散到民间。最早是日本人、德国人、欧洲人非常喜欢,大量地搜刮到西方博物馆里,走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都能看到中国的磁州窑。我们今天收藏的机会非常多,能够看到。全国各地的市场啊,包括拍卖会上,能够看到大量的磁州窑的精品,而且价钱不是很高,我们对它的认识非常低。所以,我想我们今天收藏依然有机会嘛。像磁州窑就是一个很好的收藏的品种。
耀州窑是北方最重要的青瓷。北方烧青瓷不如南方,但是耀州窑是北方最重要的青瓷。它的颜色是呈橄榄绿。它这种深沉的颜色呢,是跟北方人的性格有关。北方人喜欢的东西都比较重--颜色重,深沉。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说,“耀州出青瓷谓之越器,似以其类余姚县秘色也。“陆游就说,耀州窑出这个青瓷跟那个南方的秘色非常接近。他说的有一定道理,因为秘色瓷也有点接近橄榄绿。
耀州窑是做过贡瓷的。只见记载不见实物,在宫廷里没有发现耀州窑的贡瓷,但是记载上是有的。通过我们观察耀州窑的质量来看,它作为贡瓷是够标准的。耀州窑因为发现得较晚,过去人不太重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窑址发现在陕西省铜川。我八十年代路过过那儿,我去过,那进修我还是做记者。我在一个过年的前一天,大概是大年二十九,我到达的那个地方,人家全关门了,没有人了,大门锁着。然后我就敲门,有一个看门的老头给我开门,他说人家都下班了,都回家准备过年了,这不让进。我那时候也年轻,好容易去一趟,所以就是跟人家哀求呗,就是一定要进去看看。后来老头看我也没什么歹意,而且那时候人对这个不是很关心。你有人关心他就很高兴,就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