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到钱,大家都听得清楚。
以体积而论,这件元青花是全世界范围内最贵的瓷器;单件工艺品的最高价,也是这件元青花创造的。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在世界上的地位非常高,全世界的人用金钱表示对我们文化的尊重。
那么,元青花为什么价值连城呢?首先要了解背景。元代政府在拿下江山之前,就设立了浮梁瓷局,浮梁是什么地方呢?白居易的《琵琶行》里说:“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这“浮梁“就是景德镇,也盛产茶叶。由于景德镇宋代青白瓷的成熟烧造,为元青花的诞生提供了一个基础。
青花的创烧有宋代创烧说和唐代创烧说,但地点都不是景德镇,与景德镇没有传承关系,也没有因果关系。而且到目前为止,几乎未见完整器,都是一些残片,这些残片的胎质跟景德镇的胎质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也不能认为所谓的唐青花、宋青花跟元青花有什么直接关系。
元青花有很多谜。第一个谜就是它为什么是蓝色的。首先,蒙古人尚白尚蓝,是受波斯文化的影响。波斯的工艺提倡繁缛,与宋的追求完全不一样。蒙古当时跟西域的关系密切,在13世纪初,由于成吉思汗异军突起,他和他的继承者多次征服了中亚、西亚,打通了中西文化交通的要道。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崇尚***文化的突厥人涌入中国,其中包括工匠、天文学家、医学家等,带来了西域的文化。
元朝建立以后,又有大批***知识分子、商人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蓝色是***文化的主色调,今天去中东我们依然可以看见到处都是以蓝色为主的建筑。
元青花没有初创期,没有萌芽期,一出来就是一棵参天大树,没有小苗。过去任何一个窑口的发展脉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元青花则不然,你看见的时候,就不是襁褓中的婴儿,而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
这有多种解释。有的说元青花不是元代早期出现的,而是出现于元代的中晚期,受波斯的影响,原材料和工艺都是从波斯输入的。另外一种说法是元代以后,大量北方工匠南迁。北方工匠绘画能力都比较强,比如磁州窑就是以绘画为主。工匠到了南方景德镇驻扎下来,在景德镇这么漂亮的瓷胎上重新开始作画,就跟一个画家到另外一个地方画画似的,只不过就是换了纸,换了颜料而已,技艺上没有什么区别。元青花的这种突然成熟,至今从学术角度上讲,还有很多问题尚待研究。
第三个谜是元青花题材众多。它跟其它瓷器的题材表现是不一样的。它题材众多,什么都有。有花卉、鱼藻、翎毛走兽、龙凤、人物,什么都画。它为什么画这么多题材呢?元青花早期的题材大致都是花卉呀、翎毛、走兽呀、龙凤纹呐,都是这些,后期出现了大量的戏剧故事片、人物。第一个原因是受元曲和小说的影响,有情节,愿意画情节。第二个原因是景德镇,在元朝后期的时候朱元璋驻扎在此。朱元璋在没拿下江山的时候,长时间地驻扎在景德镇。他对景德镇的陶瓷的生产应该有过影响。所以它人物作品就开始渐多。
元青花大器特别多,大盘、大罐、大瓶。土耳其托布卡宫里有元青花大件几十件,都是中国当时出去的。它大器多还有一个原因,跟蒙古人的这个性格有关,蒙古人粗犷、不拘小节。
比如高安出土元青花中有一个把杯,所谓把杯就是高足杯。这样的就是把杯,喝酒用的。我们现在的酒杯都很小了,它这个酒杯很大,底下一攥。为什么酒杯做成这样呢?过去他是马上民族。他骑在马上,一只手腾出来就可以攥住这个杯子。“欲饮琵琶马上催“就是这个感觉。
这个出土的把杯,上面写着诗非常有意思,“人生百年常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人活一百年,一年三百六十天,我天天喝醉一场,也就无非三万六千场,人生苦短。我们说过,到了元朝就开始有蒸镏酒了,不是酿造酒了,度数开始提高了。但就这杯子要喝蒸镏酒,也够一呛。
高安当时还出土了六个带盖的梅瓶。我们讲梅瓶的时候讲过,梅瓶就是装酒的。每一个瓶子底下有一个字,它写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古代说的“六艺“。“礼“说的是礼节,道德水准。过去在社会上生存,这是第一个要求。“乐“是音乐。是修养、素养。懂得音乐,这个人的修养就比较高。“射“就是射箭,是技艺,生存的一个本能。“御“是驾御,防御的御,但是在古代当驾御。驾御马车叫御手嘛。它是指行动。“书“就是书法,形象思维。“数“是算数,逻辑思维。
礼、乐、射、御、书、数,你掌握这“六艺“,我觉得你就是一全才。在今天的社会也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周礼·保氏》中就有这样的说法。它说,“养国子之道,乃教之六艺“。
梅瓶底下六个,全部带盖,全部写着字,盖上一个字,瓶底下一个字,对应的。当时可能就是为了配盖。就是说,你看这个底是“礼“,那就拿“礼“的盖扣上了。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出土最重要的一批元青花,每个都精美之极。在江西出土。
第一,是由题材决定的。瓷器题材很少有故事情节,过去中国人画画也很少画带有情节的画,都是《观瀑图》、《花鸟图》,不画情节。画出情节的画,都是国宝,如《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鬼谷下山“是著名的历史军事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诸侯纷起,涌现出很多著名的军事人物。王翊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军事奇才,号称“鬼谷子“,大名鼎鼎的孙膑就是他的徒弟。当时燕国和齐国交战,孙膑是齐国这头儿的,被燕国俘虏了。齐国就求他的师父鬼谷子下山救徒。这青花罐画的就是鬼谷子下山的情景。
在瓷器上画故事情节,这个情节后面一定隐藏一个故事。元末时期,朱元璋很长时间驻扎在景德镇。当时朱元璋率领的明军跟陈友谅的汉军交战,一开始处于劣势,陈友谅号称有六十万军队,他才十几万。打了几次仗,朱元璋都没有占着便宜。曾经有一次,朱元璋被陈友谅追得一直跑到浮梁。浮梁有一座红塔,今天还在,是用当地的红土砖砌成的,一下雨,砖一湿就变成微红色,到现在也叫红塔,40多米高。逃到此处,朱元璋走投无路,就钻到塔里。据说他是从层层叠叠的蜘蛛网下爬进红塔,躲到塔顶。追兵追到这儿,见门口全是蜘蛛网,就没往里进,这红塔算救了朱元璋一命。
景德镇当时是朱元璋的根据地,朱元璋一天到晚想的都是我怎么能拿下这个江山。所以,鬼谷下山这样的瓷器就应运而生。
第二,元青花开中国陶瓷装饰的一个先河。在它之前,瓷器的装饰都不这么强烈。鬼谷下山罐的颜色、画艺、质量,今天看都是登峰造极的水准,永不过时。
第三,就是这个罐子的传奇色彩。一个住在北京东郊民巷的荷兰军官,在1913年到1923年之间,无意中买了这个鬼谷下山罐。这个荷兰军官是使节护卫军的一个司令,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保安队长。他买了这个罐子后带回国,在他们家阁楼上搁了将近一百年。上世纪70年代,佳士得的专家去看过,当时因为研究不深,大家认为它是明朝的罐子,出价几千块钱,这家人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