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修仙皇帝(第2/6页)百工匠心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跟皇帝的生活背景,以及政治背景有关。当时中国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艺术中有很大一部分讲究装饰繁缛。与晚明同时期的欧洲,在16、17世纪,盛行洛可可式的装饰,风格非常繁缛,对我们的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万历瓷器中还出现了一些镂雕作品,比如用雕刻、贴塑来装饰瓷器,使它显得非常丰满,这也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我有一个万历青花小碗,早年在厦门买的。碗非常小,整体镂雕,上面刻着非常细小的五个字:“永享太平春。“可见当时社会非常富足,至少对这个碗的使用者而言,非常舒服,要不然也不能写上“永享太平春“,说明他已经享了,还想再享。这个小碗做得非常精致,让看到的每个人都非常震惊。

    过去的书上都记载晚明时期社会黑暗,民不聊生。实际这种社会的黑暗面只是一部分,并非全部。黄花梨、紫檀家具都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正因为晚明社会的经济和文化都有富足的一面,才会诞生出如此灿烂的文明。

    我20多岁的时候在出版社上班,每天清晨骑自行车从西郊一直骑到东城,下了班又从东城骑回去。每天路过阜成门,那儿支着一个帆布棚子,有一个老头儿在那儿卖面茶。老头儿的摊上有一溜儿青花大碗,图案都不太一样。我为了看碗,就经常在那儿喝面茶,时间长了就想买他的碗。老头儿说:“这是我家的传家宝,不会卖,但你可以看。“面茶碗里装着油面,挺大,我抱不起来,也不能看底,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只能看到风格不一,其中一溜儿都是一个朝代的,看着很漂亮,有一个单个儿的画得特别满,显得比较粗糙。

    我当时还年轻,不能正确判断,就认为那一溜碗都特别值钱,因为特别新,特漂亮。后来有一次机会,那溜碗有一个用空了,我赶紧翻过来看,上写“大清光绪年制“,那时我才开始对光绪瓷器有比较清晰的印象。而那个单个儿的碗永远盛得满满的,老头儿不让我翻着看,我就看不到。后来我终于看到这个碗的底了,写着“大明万历年制“。我这才知道,敢情这个很粗糙、画得乱七八糟的碗,年代要比那溜漂亮的早得多。

    但是我一直也没买下这个碗,每次跟老头儿谈,老头儿说:“这是我的饭碗,不能卖给你,卖了碗,我怎么卖面茶?你不是天天来我这儿喝面茶,就是为了看碗吗?“

    刚开始收藏的人,都有一种急切的心态,总想赶紧把东西买回来。我最早收藏也是这种心态。后来时间长了,我逐渐能压抑住了。再后来我就自我解嘲,有一种说法叫“过我眼即我有“,就是我看过了等于我有过了。当然,这是一种很自嘲的说法,过我眼即我有,那故宫的东西都过我眼了,对不对?所谓“即我有“,我觉得就是拥有知识了。收藏当中,很多东西不是你必须拥有的,因为你没有可能拥有,终身没有这个机会。先不说你有没有钱,只说很多东西跟你擦肩而过,有的干脆你就没见过面,这很正常。我觉得,不一定非得拥有一件东西才是快乐,拥有知识依然是一种快乐。

    16至17世纪时,西方人,主要是欧洲人,盯上了中国的瓷器,大量船只到中国来购买、走私。17世纪初,荷兰人截获了一艘葡萄牙商船,这艘船有名字,克拉克号。荷兰人把船截获以后,发现船上都是中国瓷器,这些瓷器风格一致,都是带开光的,是当时中国专门定制的外销瓷。这种风格的瓷器被西方人认为是“克拉克风格“。其实跟克拉克一点关系都没有,只不过用那艘船装了我们的瓷器。严格意义上说,克拉克风格,应该是中国晚明时期典型外销瓷的风格。到今天,这种瓷器依然被西方人称之为“克拉克瓷“。

    开光,这种装饰手法宋元就有,万历时期开始流行。所谓“开光“,是指在无主题的图案中,用轮廓线开出一个框,框内画上主题图案。这种装饰方法最大的好处是能够突出主题。开光不仅使用在瓷器装饰中,中国其他工艺品也在使用。西方人非常喜欢这种开光的克拉克瓷器。因此,当时这种瓷器的生产,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来样加工。西方人把样子提供给我们。

    万历时期兴起全国收藏热,导致当时的瓷器后世多有模仿。光绪朝很多瓷器就是模仿万历,因为日本人特别喜欢万历风格的瓷器。晚明时期的瓷器备受日本人推崇是有原因的。当时我国跟日本的交流非常多,日本很多人跑到中国来学习。有个日本人叫吴良大甫,他来学中国瓷器,学成后回到日本去烧,创造一种“祥瑞手“瓷器,与万历瓷器风格非常一致。

    明朝瓷器的第一次高峰是永宣时期,第二次高峰就是嘉万时期。瓷器的丰富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还有品种。晚明瓷器千变万化的造型、醒目的蓝色、贴近生活的装饰,让人非常喜爱。万历一朝,官窑、民窑的青花瓷器不计其数,烧造量非常大,持续了四十多年。万历时期的国家官银消耗中,大量用于瓷器烧造。万历时期有个人叫王世懋,在《二酉委谭》中记载当时的景德镇是“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寝。戏呼之曰“四时雷电镇““。他说景德镇烧窑天天跟打雷打闪似的。

    晚明时期,16-17世纪,国际海洋贸易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欧洲各国都在成立各种海上运输公司,抢占市场。当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外贸易的开展和瓷器生产的花样翻新。资本主义萌芽大大刺激了中国瓷器的生产,尤其是青花瓷器。中国当时最重要的商品就是丝绸、瓷器。商业瓷器的生产又刺激了市场活力,这一点表现在青花瓷上,就是既适应国内市场,又适应国外市场。明晚期青花极为充分显现出商品的特性,这个特性超过了最早的艺术特性。永宣瓷器是艺术特性明确,而嘉万瓷器是商品特性明确,这就是晚明瓷器的魅力。

    万历朝已经是明代的尾声了,但仍有天启和崇祯断后,明朝最后的两个朝代。满清入关以后,瓷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顺治朝衔接明朝,又为后来辉煌的康熙青花打下基础。明末清初这个时期不足半个世纪,在中国陶瓷史上称之为“过渡期“。

    明代末期最后两个皇帝在位时间非常短暂,一个是天启朝,一个是崇祯朝。在中国陶瓷史上,把天启、崇祯,一直到清代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顺治,这三朝统称为“过渡期“。过渡期以1644年为界限,前后大约二十年的时间。我们都知道,1644年中国发生了非常大的事情,这一年中,中国出现了三个皇帝:第一个是崇祯,第二个是李自成,第三个就是顺治。1644年是甲申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杀,吴三桂引清兵入关,都发生在这一年,史称“甲申之变“。三百年后,1944年,郭沫若写了一篇重要的文章,叫《甲申三百年祭》。这篇文章当时发表在重庆的《新华日报》上。发表后不久,毛泽东在延安指示将其列入中国共产党的整风文件。当时毛泽东就提出:我们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历史上,1644年是一个改朝换代明确的界限。陶瓷史上没有这个界限,瓷器风格在1644年前后二十年间慢慢过渡,西方学者也把这个时期叫做“转变期“。由于政局动荡,这个时期的瓷器少受政治的约束,但品种较为单一,今天能看到的大部分是青花,间或有少量的五彩或单色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