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皇家气派(第5/5页)百工匠心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吉祥三宝是“三宝吉祥“。宣德五彩就这么几件存世,就这几件。谁得到一件都不得了。那么,景德镇在20世纪80年代又连续出土过很多残片,可以跟它印证。这就是我们五彩瓷器在明初的一个表现。

    到了明代的中叶成化。成化斗彩在当时就称之为是五彩。我们说了,斗彩这个词是清代晚期才出现的,出现得很晚。不要看我们今天所有喜欢陶瓷的人都说斗彩、斗彩,但这个名词出现非常晚。成化五彩就是指斗彩,在这个时期发生了风格的突变。这个突变就使它跟五彩有所剥离。

    简单的区分一下五彩和斗彩。先从感觉层面区分,五彩热烈,斗彩柔和。从技术层面,五彩是平涂的,斗彩是勾勒的。什么叫“勾勒“的呢?就是我先用青花画一个边,然后再把彩轻轻地填进去。五彩就直接拿五彩涂上去了。一开始区分五彩、斗彩是个挺困难的事情。我们多看一些图片,多看一些展览,多做一些比较很容易就从感觉上抓住它。

    明中期以后,成化、弘治、正德三朝五彩都非常少见,不怎么生产。当时瓷器是青花的天下,彩瓷也是以斗彩为主。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主要原因是当时的青花从成本上控制了整个市场,就是它便宜,五彩生产起来比它贵。大家在经济不发达的时候,便宜最能够占领市场的上风。我们改革开放的初期的时候,所有便宜的商品是最容易占领市场的。今天不是便宜就能占领市场,必须要有质量才能占领市场。

    嘉靖、万历以后,五彩瓷骤然增加。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是商业的发展迅速,市场繁荣。我们讲到青花、讲到家具的时候都谈过,隆庆开关以后,中国的,尤其江南社会的经济、商业发展迅速,百姓生活质量急剧提高。市场一繁荣,第一个问题就会出现就是市场的媚俗化。我们今天有时候说,这事怎么这么俗气呀!那个事为什么就俗到了家了呢!是因为我们市场突然地开始繁荣。这是一个必经之路。

    明朝的五彩都叫“青花五彩“,它还离不开青花。此时五彩上的蓝色是以青花来表现的。它要做一个作品,它有一个问题出现。青花是第一次就要画上去的,剩下的彩色要第二次画上去。比如,我们要烧一个罐子,他可以在他设想的那个草稿的蓝色的部分都拿青花先画好。等第一次烧窑出来以后,再补上彩,二度烧窑成功。你如果看到那个半成品,它是一个非常抽象的画面。

    我碰到过无数次,有朋友、有客人拿到东西给我看,说:“我碰到青花瓷非常怪,这个图案非常地不完整,看不出画的是什么。“怎么回事呢?你看到的这种抽象的图案的这种青花作品,一般情况下都是半成品。当时没有来得及再补上彩,二次入窑,就流入民间。这种东西是能碰到的。那么,历史上有人碰到了这件东西就会偷偷地藏起来,然后到景德镇进行二度加工。二度加工就是它把剩下的彩的地方全部补上,所以就出现了一个专业术语叫“后挂彩“。就是指间隔了几年以后再度挂彩,有作伪的嫌疑。清末、民国初年的时候,后挂彩风行,原因是五彩比青花贵,商人钻空子,想办法把它变成五彩。甚至有人拿一个纯青花的罐子往上添彩,就是后挂。那怎么去区分呢?特别简单,你设想那个彩去掉的时候,这个图案是不是完整的?是完整的,一定是后挂的。不是完整的,那只是有可能后挂。

    晚明的五彩以红、绿彩为主,色彩的表达比较简单,不强调过多的彩。这种红绿为主的五彩,后来就变成一种流行,就是大红大绿。我们过去认为,红配绿是一种很怯的颜色,但它就用这种红和绿强烈地碰撞,形成了一种风格。这种风格在日本还被命名为“大明赤绘“,赤就是红色,以红为主。也有以绿为主的,也可以叫“大明赤绘“.

    有明一朝,明朝整整200多年,只有万历时期五彩可以和青花抗衡,占据了半壁江山。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一,是当时社会的奢靡之风充斥市井。整个社会崇尚奢靡,五彩显得比青花热烈,大红大绿,显得富贵。所以,它这种媚俗的倾向就十分明显。第二,文化的审美趋势。我们把已熟知的文化排序的时候,你可以发现文化的审美是有趋势的。比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比如瓷器,秘色瓷--唐代的、宋瓷、元青花、明五彩。它按什么趋势走呢?它一般地是按含蓄、委婉、通俗、直白,它是按照这个路子去走。

    含蓄的东西,我们说过,理解它需要你有功力。你没有功力,你就不能理解这含蓄的东西。但直白的东西不需要功力,一看就明白。这东西挺热闹挺漂亮,看明白了。颜色的浓而艳非常容易获得人的一般好感。比如,小女孩,她还对这个社会知之不深的时候,最容易喜欢大花裙子,这是天生的,不用人去教,对吧?她是一种直觉的。对于修养差的人,色彩就不能太素,就得荤一些。颜色非常荤,漂亮。我们大部分人都会认同五彩的这种热烈。

    五彩在明代晚期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今天能见到非常多的作品。2000年,一件明嘉靖五彩鱼藻纹大罐,在香港创下过中国瓷器的世界记录,4400万港币。这个记录保持了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