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未许公孙笑本初(第2/3页)覆汉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最起码公孙珣是绝对没想到有这么一回事的!

    实际上,公孙珣只是按照田丰的建议,在出兵前,尝试招抚张燕、于毒等太行山的山贼,以确保自己道路通畅,或者确保不发生自己在前作战,后面被山贼掏了老窝这种蠢事而已。

    但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太行山的山贼也已经到了某种极限了。

    这批人,和董乱后兴起的各地兴起的盗贼不同,他们是黄巾乱后第一批被灵帝逼反的盗贼,算到如今已经做了足足五六年的山贼,内部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分化一边是底层依旧苦苦求生,一边却是核心部众变得匪性难改,而偏偏高层却也厌倦了这种躲在山窝子里的生活,然后升起了某种政治野心,或者试图招安,或者干脆割据州县。

    而这三一面相互牵制,一面却又互相离不开对,搞得格外复杂,但毫无疑问,获取更大生存空间却是这些人的共识之前张杨在上党,就只掌握了半个郡,其余半个郡,三分是河白波匪侵,七分倒是太行山匪趁机进逼郡县,就是这种复杂态势的直接表现。

    那么回到之前,公孙珣派出使者,以朝廷的名义去寻张燕、于毒等人,要求对降服时,有意思的事情就发生了。

    俗话,一样米养百样人,盘踞在太行山北段的紫山贼张燕是个有野心的人,这个人大概是从华北两强相争的局势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所以表态暧昧、做地起价,甚至还可能存了谁弱帮谁,搞一个大新闻的恶劣想法,总之就是闷不做声,既不同意,也不是反对。

    而盘踞在太行山南段的黑山贼于毒却是另一个心思,这个人乃是个天生的贼头子,所谓浑身上下充满了无产流氓阶级的反抗神,之前与关羽在朝歌北面那片山区玩了多少年的猫捉老鼠游戏都不愿意投降,何况今日?所以他想都不想就拒绝了从牵招那里送来的招抚条件。

    不过,其人却是个有心的一来关羽走后,之前卡他脖子的人就此消失,于毒来就有些蠢蠢欲动二来,秋季到来,秋收将至,也确实该下山抢一波粮食了于是乎,等牵招的使者一走,他便用朝廷使者的名义号召了南太行山十余部盗匪,打着公孙珣的名号下山去劫掠了。

    至于后来遇到大雨,又遇到污城守将对袁绍不满,以至于让公孙珣背了一个天大的黑锅,那就是乱世中的巧合了。

    当然了,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北太行张燕也好、南太行于毒也好,都只是所谓联盟盟主,甚至于毒连盟主都不算,他们根没法约束名下上的下属。

    或者,太行山百万山贼,根就是一个怪胎,既是一体,又各自为政能统一行动,又会随时失控是贫苦百姓聚集求活的百万生民,却又内部阶级分化,中上层堕落严重,乃是标准的匪徒作风如果让公孙珣真的去太行山里走一遭,那他一定会想起当年的黄巾军,只不过这是一个更无组织性,内部更加千疮百孔的西,而且跟黄巾军相比,他们甚至丧失了最宝贵的时代使命感。

    这百万之众,不过是历史折叠时造就的一个褶皱,看似异军突起,其实注定毫无作为。

    “出兵路线、略已定下,而袁绍攻略太急,我欲先行一步去河北,之所以没有动身,就是在等和。”长安城卫将军府邸,公孙珣正在与麾下诸多将领、幕僚坐着什么交代。“今日和已经回来了,那便无须犹豫我先率义从出发,伯进徐荣、公明徐晃、远张辽等人可以待半月后秋粮入库时再提军随行临行前,有些交代与安排要给诸位。”

    堂中众人纷纷凛然起来。

    “公直田楷,你与我一起先行,到河北后不用管我,即刻往伯圭兄处汇合。”公孙珣先点一人,却是之前来长安谒见并北许以中郎将的田楷。

    而田楷不敢怠慢,立即恭谨称命。

    “志才也是。”公孙珣复又指向一人。“不过你须留在太原,协助超公孙统揽晋地局势!”

    戏志才也肃容出列,恭谨领命。

    这二人的职责大差距极大,但白了,都半是辅佐半是监视,却也光明正大,堪称题中应有之义。

    “然后,子伯娄圭、元皓田丰、公达荀攸三人随我同行,在我身侧总揽军事。”公孙珣继续点名。“其余幕僚就不多带了,军务须简不须繁,卫将军府诸曹中除司马朗、韩浩、王象外,其余都随叔治王修、元常钟繇、和贾诩三人留守,哦,刚从徐州来的王景兴以朝廷使者名义,也持节随我同行”

    听到这里,众人神纷纷一振,而被点到的十人中,除了一个不在此处的王朗,也都纷纷出列。

    “其中,叔治统揽幕府,兼领关中民政,务必保障半月后两万大军行的后勤!”公孙珣恳切叮嘱。“元常好生安抚朝廷,兼领关中治安事,务必要关中安靖!最后和”

    刚刚从刘表处回来的贾诩闻言再上前一步。

    “和南行许久,未知刘表何许人也?”公孙珣正色相询。

    “回禀明公。”贾诩不慌不忙,从容答道。“刘景升治世之三公,乱世之守户犬也!”

    这话当着不知道多少卫将军府的幕僚还有诸多将军的面来,却是一时让人惊疑。

    而公孙珣手扶椅背,也是当即失笑:“治世之三公,乃是治世之极致,为何乱世反而沦为守户之犬?”

    “明公误会了,守户犬之言非只是贬斥。”贾诩依旧表情淡然。

    “你是,其人性格使然,加上年龄偏大,所以并无扩张称雄之意,不会动摇大局,但谨守一,却也不是谁轻易能吞并的是这个意思吗?”公孙珣恍然醒悟。

    “正是此意。”贾诩点头称是。

    公孙珣若有所思,却又一时感慨摇头:“想与和论一论中原局势,再一袁术、曹操、孙坚、刘备、陶谦众人,但既然要走,而时局也一日三变,有些事情不也罢和,你上前来!”

    贾诩闻言稍微一怔,却还是再度往前一步。

    而公孙珣也起身绕到对身前,握其手而言:“这便是我要和留守的缘故了,你刚刚从那边回来,对彼处局势与各路豪杰知之甚详,而我此去河北,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所以而你在长安,中原乱局,乃至于凉州、益州若生乱,就都交给你了发什么旨意给谁,任命谁做什么官,征召谁入朝,派朝中某人为某任,调用那只部队,想怎么定就怎么定!总之,朝中事在元常、关中事在叔治,而三辅之外,和自为之。而若你三人所论事有相抗,可寻老夫人作证,于密室自决便可!”

    堂中鸦雀无声。

    话,贾诩的获得如此大的权责实在是出人意料王修统揽关中政务已经早有预兆,他就是公孙珣元从,入关前就是仅次于吕范的幕中权重人物,而且任劳任怨,上下皆服而钟繇虽然算是重用,但是两个职责,关中治安倒也罢了,那么监视朝廷的意思在如今这个局势中总是有些会被人鄙视和诟病的唯独贾诩,一个降服刚刚一年多的人,一个西凉人,虽然在讨董中立下大功,却名声始终不佳,如今却居然获得了如此高的权限,实在是让众人五味陈杂,各有所思。

    而贾诩人,也是中途几度欲言,却终究没有出来,最后,其人干脆在众人惊异的目光中后退数步,认真俯身一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