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问(第2/2页)兴汉室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主旨是强调不孝之人的罪过等同于目无君上、非议圣人。而这里特意将‘要君者无上这句话单独拿出来作为考题,其用意就不得不让人多想了。

    王允瞥见题目,心里也是震惊不已,立即就明白了皇帝选这个题目的意思。

    满朝公卿,谁是皇帝眼中的那个‘要君者,难道还需要多问吗?这个题目不仅能为皇帝筛选出一批与自己政见一致的秘书郎,更能借此向朝廷释放出一个对王允极为危险的信号。

    在少府田芬外调、卫尉张喜罢官等王氏羽翼渐被削弱之后,皇帝终于将矛头指向了王允!

    底下众人或皱眉思索、或奋笔疾书,气氛十分紧张,王允的心里也是同样的不平静。好不容易熬到‘对策结束,众人开始依次上前抽取倒置在案上的十根射策。

    这些射策依据难度大分为甲乙两等,排成两列。有把握的比如杨修、法正、王粲等人都在心里打定了主意要抽取甲科,而没有把握的比如士孙萌等人则选择抽取了乙科。

    众人纷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甲乙射策答题,皇帝出的题策殊为奇特,有涉及到兵事的‘试许尔兵三千,何以救耿恭于疏勒?,也有些关于治民的问题‘凉州地贫,何以兴之?,更甚有关异族的‘何以治羌?。

    这些问题跟皇帝要出史论题的传闻大为不同,部分人盲信传闻,心钻研史书,没料到皇帝临了摆了众人一道。只有杨修、法正等人自负才,从没把希望寄托于一时恶补史论上,应答时与其他人比起来尤为得体。

    皇帝看着众考生脸色不一的神情,便已经知晓一二,他心里冷笑,自己身边近侍口风不严,已经成了常态。

    往日他们在私下皇帝如何英明,出于蓄势,皇帝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今皇帝早在臣子心中建立了英明的形象,早已不需要人刻意宣扬。

    为了自己的**不被人窥探,也出于政策的保密性,他自觉有必要对这种风气加以整顿。

    董在时,为了拉拢士人,侍中与黄门侍郎不仅可以随入禁中,在皇帝卧榻之侧侍奉,还被赐予了省尚书事的权力。

    要知道两汉以来,外臣插手尚书台,都有录尚书事、领尚书事、平尚书事、省尚书事、视尚书事等名号,领、录尚书事指兼管尚书职事务,权力相当于丞相。而其余的则是指参与尚书事,有这个头衔的臣子可以跟尚书一样在皇帝跟前议政。

    由此一来,加上侍中、黄门侍郎来的权势,他们一下子可以与三公比肩,无疑间增加了权力。

    直到王允诛董之后,为了提防杨琦等与皇帝亲近的近侍,借口与尚书台职权重复,实则是在皇帝的默许下剥夺了侍中们省尚书事的权力。而侍中、黄门侍郎依然可以进出禁中、出现在皇帝的卧榻这样私密的地,甚至妄传秘事。

    这让皇帝很是恼火,打算借此机会好好整顿一下近侍,不许侍中与黄门侍郎随意进出禁中,三令五申,恢复侍中们止步省中的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