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章,争论(第1/2页)位面大轮回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利用练武闲暇时间所写,你练武多久了?”老先生瞪眼看着武秋生,语气愈发严厉。

    “额……满打满算,差不多七个月。”武秋生很惭愧,原他认为自己的脸皮厚度已经够了,事到临头才发现,自己还有待修炼。当一次抄公,居然都会不好意思。

    “差不多七个月哼!”

    老先生闻言,气的胡子都翘起来了,若不是身涵养好,怕是都要爆粗口了。

    这倒也不能怪他,武秋生这话确实很难让人相信。

    马老他们一群搞教育的,辛辛苦苦了十几年的教材,都没弄出这么一教材。

    而这子,花了七个月,还是在练武闲暇时抽空,就写了两书?

    这特么蒙谁呢?

    我信你个鬼!

    “混账,马老先生你也敢骗,那两书到底出自何人之手,还不从实招来?”孙禄堂看老先生气的吹胡子瞪眼,也是脸色一沉,开头训斥起武秋生来。

    “从实招来……”武秋生看了看孙禄堂,又看了看马老,最后有些委屈道,“我真没谎,那两书真是我写的。

    之前的两,只是最基的,伯父和老先生若是不信,我可以现场写一些更深奥的……”

    “还有更深奥的?快快写来,若是你真个儿写出来了,那我便相信那两书是你写的!”听还有更深奥的,马老也顾不得生气了。

    数是科之母,是人类理性思维的根基。至于物理和化,没这两门科,诸国列强又怎么可能造出坚船利炮?

    把大半辈子都花在教育事业上的马老,又怎么可能不明白这三门科的重要性!

    一心想靠教育救国的马老,哪能还能忍得住,哪会不开口催促?

    武秋生肚子里有货,对于写书完不虚,拿起钢笔就奋笔疾书。

    为了增加信服力,他甚至把后世在图书馆里看到的,一些钢铁的冶炼工艺,也写了进去。

    其实那个年代,华夏的钢铁冶炼工艺,并不算落后。

    晚清时期,江南钢铁厂的碳素钢产品,甚至可以通过英国海军的验收,也在是那个时候,清朝造出了5吨级,35毫米口径巨型阿姆斯特朗大炮,光是炮弹就有363公斤,这已经与当时世界上的最先进水平持平。

    但后来却有资料显示,整个抗战时期,我国仅生产出多门炮。

    八年门,平均一年1门都不到,虽然这跟几个兵工厂丢失有很大的关系,却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钢铁冶炼工艺落后所致。

    民国期间,各路军阀混战,大家都没有心去干工厂自己生产,都去买武器,再加上一些技术保存的不完善,工艺能不落后?

    写完钢铁,武秋生来了兴致,又写了一些国家欠缺,而他又正好知道的知识。

    马老先生看到武秋生写字,刚开始是不以为然,即便这笔字,和之前那两书上的字一模一样,他也不认为书是武秋生写的。

    等武秋生写到tnt的原理,他脸上的不以为然,立刻变成了难以置信。

    待武秋生写到钢铁冶炼工艺的改进时,他脸上的难以置信,演变成了震惊。

    最后,武秋生写到其他面的工艺改进时,老先生的脸色不断变化,又惊、有喜,有苦涩,却又有兴奋,表情之丰富,简直让人难以想象。

    他知道,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那么单凭这册子,就能对国家工业发展,有不的帮助,就能让他的强国梦,更容易实现一些。

    如果武秋生看到老人家现在的表情,一定会立刻停笔。老人家年纪大了,情绪大起大落,对身体不好。

    可惜他正专注于回忆,专注于记录。

    这一专注,就持续了足足三个时辰,直到感觉手臂累的有些受不了了,才长舒一口气,揉着胳膊放下了手中的钢笔。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老先生就把他写的西揣入了怀里。

    “那个……”等了三个时辰,终于等到武秋生写完,孙禄堂刚准备话,但话到嘴边,却怎么都没的出来。

    因为他见到了很让他吃惊的一幕——一向不怎么看得起自己这种武夫的马老,居然给武秋生敬了一杯茶。

    武秋生刚要推辞,却听老先生道:“这杯茶,是为了我之前的鲁莽赔罪。先生年纪虽,然胸中才却远胜于马某人,我为我之前的鲁莽,向先生道歉。

    我知道,光是敬茶,诚意还不够。

    他日,若证明先生今日所书属实,老朽必当再次登门,负荆请罪!”

    还没等武秋生那句使不得出口,老先生就揣着册子,急匆匆的出门去了。

    武秋生知道,老先生这是急着找人,验证自己所写西的真伪去了。

    老人家是真的热爱这个国家、这个名族,才会显得如此匆忙,因为他认为凭这册子上的西,能够救国,再不济,也能为强国做出一些贡献。

    但真的这样吗?这些西真的有用吗?武秋生不这么认为。

    诚然,这些西肯定会起作用,但要作用会很大,武秋生不敢苟同。

    当然,这不敢苟同是建立在,他所熟知的民国,和现在这个民国类似的条件下的。

    据武秋生所知,民国时期,大师辈出,但理科人才,几乎没有。

    116年,朱自清参加北大招生考试,数零分。

    117年,罗家伦参加北大招生考试,数零分。

    1年,钱钟书参加清华大招生考试,数零分(还有15分的)。

    131年,吴晗参加北大招生考试,数零分。

    131年,臧克家参加青岛国立大招生考试,数零分……

    来嘛,这数零分不是什么光之事,可是在国人眼中,却成了当时大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伟光正之举。这充分明了当时明的开化,考官的独具慧眼,不因分数或不因一科的分数,抹掉一个人才。

    可问题是理科人才呢?

    真正能为一个国家做科研究,支持工业体系发展的理科人才呢?

    有听过他们科成绩很差,被破格录取的吗?

    没有!

    这么多的大师,这么多的才子才女。他们或许能够靠着自己的作品,唤醒一部分国人,但这些大师,能使国家强大起来吗?

    他们能研究出武器,他们能提高粮食产量,他们能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现状吗?

    不能!

    其实民国时期也不是没有好的理科苗子,钱三强、钱森、邓稼先、李政道、杨振宁……

    这些人哪个不是见当时的中国无法提供更好的科研究舞台,纷纷赴美留,等天朝成立后,才回国效力的?

    他们能回国,明他们爱国,但为什么不留下来,在国内习、做研究?

    到底,还不是当时的统治者,对这些人不够重视?

    还不是那些军阀,不愿意花钱自己研究武器,而更愿意花钱买?

    毕竟,前者费时费力,还不一定有成果,但后者只要投入,就会有回报。

    以当时那个局势,军阀门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