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考官人选(第1/1页)北齐帝业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待各国使臣准备归国,轰动天下的考举也要拉开帷幕了。

    不过短短十几日,邺城里的客店内已经是人满为患。

    许许多多有些才华、并且离邺城不远的士子都听到了考举的风声,纷纷提着行礼前往邺城。

    徐陵的车驾离开城门的时候,见到许多带着包袱的士子脚下飞快,争先恐后的往城门处挤进去。

    由于人流量太大,城门官不得不下通牒,马匹等驮运牲口还有车驾这段时间不能进入城门。

    于是他们到了城门口便只能停下,带好行礼,步履匆匆的挤入涌入邺城的人流之中。

    其中不乏一些世家子弟,也与一些平民以及寒门士子挤在一起。

    无人嫌脏嫌臭、嫌苦嫌累,这个时候赶紧进入邺城取得报考资格才是最要紧的事。

    离考举不到二日,报名便要宣布结束,便是后续还有一些士子赶来,要求重报,也已经无济于事了。

    因为这些名额都是要提前一天统一上报给礼部、吏部的,等到第二日宣布考官名单,一切便已经成为定局。

    此时离限定其间还有最后两天,披星戴月赶来的人不在少数。

    何人会错过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通过考举,那么将无异于一步登天,从此将不再是一介白身,也可以出朝拜相、腰金衣紫。

    就算前路万里迢迢,他们也是要赶来的。

    徐陵的马车慢慢的踱出拥挤的人群,看着下这一张张或年轻或老迈,满面风霜却依旧神抖擞的面庞,心里无限感慨。

    齐主这一手,不仅收纳了一批贤才,最重要的是令齐境所有读书人归心。

    徐陵毫不怀疑,消息一旦传到南朝、北周,传遍天下,那么北齐邺都将会成为天下读书人心向往之的所在。

    【这就是人心所向啊……】徐陵放下了车帘,脑海里浮现了这么一个想法。

    徐陵的见识毕竟要广一些,在他看来,齐主这样做不仅仅是因为需要寒门来制衡世家这么简单,最重要的目的,是显示北朝海纳百川的气度!

    就事实而言,寒门之中虽然也有人才,可是与世家相较便要差上一些。

    因为世家子弟从获得的资源、教育、熏陶都是寒门子弟所不能比的。

    无论眼界、能力,总体上来都要比寒门子弟要强上一些。

    即使齐主开考举,收纳的寒门士子能不能比世家子更加优秀可以已经可以预料。

    如果齐主将世家子还有寒门子弟放在一堂考举,那么世家子的赢面是很大的。

    可是齐主没有这么做,他把世家和寒门区别开来考举。

    世家子要出示族籍还有相关人的证明才可以取得考试资格,没有以上条件的,统一被划分为普通士子的行列。

    据要按照不同的比例录取,世家寒门皆有固定名额,那么这就可以看见齐主的偏向究竟是什么了。

    这对于两边来看似都很公平,实际上对于世家是并不公平的。

    世家寒门名额都是限定的,这就意味着,世家之间只能相互竞争,这样最终的结果就是有很大一批世家子会名落孙山,却给寒门子弟开了后门。

    有了这一出,北齐将会获得一大堆地豪族的支持!

    因为这些士子多出自于地主阶级的行列,而不管在那个王朝,世家或许是金字塔顶层的存在,但这些兴起的庶民阶级才是一个国家的中坚力量,取得了这些人的支持,那么便等于将王朝的凝聚力推向了一个顶峰!

    【看来南朝之敌不独有周,几年后齐也会成为南朝的心腹大患……原想让齐再拖周几年,如今看来,齐隐隐有中兴之象,那么南朝与齐联盟究竟是不是正确的选择?】

    徐陵独坐在马车中,苦思良久,最终一叹,

    【北周势大,如今的齐主看来也是一代英主,南朝的前路究竟在那里?到底该……何去何从?】

    马车摇晃着,路边的树上冒出了新芽,一只麻雀驻足在枝头上,偏头看着这支沉默地赶路的队伍,“啾”的一声振翅飞走了。

    昭阳殿内,高纬正在批阅奏章,一名锦衣校尉正在禀报一些最近打探到的消息。

    高纬听到感兴趣的地便抬起了头,“哦,赵相果真是这样跟元遥的?”

    “锦衣打听的清清楚楚,不可能有错……”

    “那元遥什么反应?”

    “元侍郎什么也没有,据闭门了几日,不见外客……”

    高纬手中的笔顿了一下,“难道,他对朕心怀怨怼?”

    锦衣校尉额头上微微见汗,道:“这倒是不曾,不过元侍郎也确实是消沉了好一阵子,听我们的人,他这几天一直面壁思过……”

    高纬不知可否,心里暗暗思考:

    【这样下去会不会将元遥压的太狠了,人才难得……,看来是时候给他一个出头证明自己的机会。】

    高纬想了想,让那锦衣校尉先退下,召冯子琮进来,问:

    “考官人选你准备好没有?”

    冯子琮回答道:“启禀陛下,臣和赵相已经草拟好了名单……”

    “呈上来。”

    冯子琮将一花名册呈上,高纬翻开一看,里面都是删了又删,改了又改。开头主考官那一块用蓝色的笔写道‘平鉴。

    “你们选得居然是他?”高纬问道:“朕记得他可是有五六十岁了吧?力跟得上吗?”

    冯子琮回答道:“启禀陛下,臣等认为,考举一事,事关重大,必须要挑选一名年老德昭的人来担任主考,如此才可以服众。

    平公少而聪敏,求于大儒门下,又有豪侠气概,是当年追随神武帝起家的元老了。

    而且,平公在任上多有建树,地百姓为其立碑颂德,足见其才德。

    因此我们认为,让平公担任主考,定可以压服众人!”

    高纬转目看到副官的位置,只见排名第一的是郎茂,这个人高纬也有印象,新提拔上来的太常寺卿。

    据是和徐陵一样的少年天才,七岁诵《骚》、《雅》,在当时是很有些威望的者,不过高纬记得貌似他的念及比平鉴也不了多少……

    于是笑道:“主考副考都是一些老人家,威望是有了,但是他们毕竟年纪大了,这么多事务,他们照顾的过来吗?”

    冯子琮不禁犯了难,听陛下的意思,对此不是完满意,可是如果现在要改的话已经没有时间了呀。

    于是只得硬着头皮问道:“那该如何选定考官?”

    高纬想了想,道:“最近元遥不是挺闲的吗?朕看,让他当担任副考官很合适……

    嗯,就这么定下了,平鉴为主考,郎茂、元遥为副考,元遥负责考举期间的一应事务,就这样吧。”

    【陛下这是给德远机会!】

    冯子琮马上明白过来,“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