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长安乱(第1/2页)庶子夺唐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遣质子之事,李世民虽未允准,但所知者却不止朝中重臣,随着局势的迅速发酵,不过区区半日,便已遍传大唐官场。

    阿史那思摩进京的次日,午后。

    李恪一如往常一般前往秘书省岑处请教问,可当他走到秘书省府衙的大门外时,却听得西边的向不时传来一阵喧哗声,期间还伴随着此起披伏的呼喝声。

    秘书省紧邻大理寺,出了西面的顺义门,便是布政坊,与长安内的门坊倒是相距极近,可秘书省亦属南衙之列,乃是官员理政之所,向来极近,就算是金吾卫将士巡街也绝不会发出这般的嘈杂声。

    李恪心中好奇,便停下了迈进秘书省的脚步,转而吩咐车夫向西,欲往一探究竟。

    李恪出了顺义门,不过只一眼,便被眼前的场景所深深震撼住了。

    难民,随处的难民,满满当当地挤满了整条街道,看得李恪心中猛地一颤。

    长安城乃天子脚下,布政坊更是紧邻皇城,有右金吾卫驻守,平日里鲜少见这般纷乱的场景。

    “去问一下,发生了何事,为何此处这般纷乱。”李恪从马车中探出头,对车夫吩咐道。

    “诺。”车夫应了一声,将马车停稳,走上了前去。

    马车府就是太仆寺的人,与守门的校尉相熟,再加上李恪这块金字招牌,金吾卫的将士自然知无不言,过了片刻,便问清楚回来了。

    “启禀殿下,这些人多是泾阳一代的难民,三日前泾阳、云阳等县被突厥攻破,他们便随众流难到了关中。”车夫回到马车旁,对李恪回禀道。

    李恪看着眼前的场景,心中不禁一阵凄然。

    “上麾诸军使却而布陈,独留与颉利语。”

    “是日,颉利来请和,诏许之。”

    “乙酉,又幸城西,斩白马,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突厥引兵退。”

    唐史之上,对于渭水之盟的记载不过春秋数笔,李恪虽曾阅览,但也不甚入心,所感叹的不过李世民洞察入微,军略无双,可当如今,李恪亲临其境的时候,却才知道,原来战争背后的西,远远不止史家的那区区几十个字而已。

    两国交战,敌军已入腹地,大唐百姓所受的苦楚,纵是罄终南之竹,亦是难书。

    李恪就坐在马车的车厢,打开马车的门帘,看着马车外的一幕。

    李恪的车夫见李恪并未开口下令,自己也不敢擅做主张,于是也就任由马车停靠在顺义门的门墙之下。

    此时,正值午后,布政坊内的难民已经积多,不过盏茶的功夫,又新来了十多人。

    “此乃皇城脚边,此处能暂时收留你等已是开恩,你等不得喧哗,扰了皇城内的贵人。”李恪的耳边一个呵斥声,李恪定睛望去,原来竟是一个金吾卫的士卒正在呵斥一个抱着婴儿的老妪。

    老妪年纪约莫六旬上下,发丝已然白,也不知是因为疲累还是就如此,老妪的身形枯瘦异常,仿佛风一吹便要倒下一般。

    这时的她也不知从哪儿来的力气,正怀抱着一个男婴,颤颤巍巍地站在金吾卫士卒的跟前,口中恳求这他们。

    “这位军爷,老婆子的孙儿已经一日未沾半点盐米了,身子快不行了,求您行行好,赏口饭吃,老婆子愿做牛做马报答军爷。”

    老妪一边着,几乎就快要跪倒在地了。

    可这老妪神色虽悲切,但这金吾卫的士卒又何来放粮的权力,纵然有心,也是无能为力。更何况此处这般多的人,他一旦帮了这老妪,其他人又该怎么办?

    都是关中子弟,同根同源,金吾卫的士卒先前倒还能狠下来了呵斥她,可看着老妪这副模样,也不忍再,只是扭头背过了身去。

    一旁的李恪看着眼前的老妪,也是一阵酸楚浮上心头。

    哈哈,大唐盛世,哪有什么凭空而来的大唐盛世,日后的繁荣也只是由眼下这些无辜百姓的性命垒砌而成的,繁华背后留着的,也是淋漓的鲜血。

    李恪心中不忍,伸出手,在车厢中探了探,摸出了一个布囊,这个布囊中是杨妃担心李恪腹饥,专门带着充饥的糕点,李恪拿着这个布囊便下了马车。

    车夫见李恪拿着布囊下了车,脸上一惊,连忙道:“殿下不可,这些都是饿了许久的人,一旦见了粮食恐怕容易失去理智,伤了殿下。”

    李恪坚决地摇了摇头,对车夫道:“无妨有金吾卫将士在,没人伤得了王。”

    车夫见李恪坚持,生怕李恪有失,接着劝道:“这些都是难民,数量极多,殿下又能救得了几人,殿下切莫犯险呐。”

    李恪贵为亲王,天潢贵胄,车夫的话自有他的道理,这些道理李恪也明白,可李恪若是对眼前的老妪不管不顾,他又如何能过的了自己良心那关。

    李恪道:“在王眼中,他们不是什么难民,他们都是大唐子民,王乃皇子,自当尽力伸以援手。”

    李恪完,下了马车,径直走到了老妪的面前。

    李恪将手中的布囊交到了老妪的手中:“这些粮食你且先拿着,别饿坏了孩子。”

    老妪从李恪的手中接过布囊,迫不及待地打开一看,里面竟是许多他从未见过的致糕点,苍老浑浊的双眼中猛地浮现起满满的喜色,跪倒在李恪的脚下,拜道:“人谢过贵人恩赐,人来生纵是做牛做马也定当报答大恩。”

    对于李恪来,这些糕点算不得什么,可对着老妪来,这些糕点却意味着他孙子的性命。

    也正如车夫先前所言,李恪的出现一下子引起了整条街道的轰动,腹中饥饿难当的难民纷纷入潮水般涌向了李恪这里。

    “保护殿下。”负责镇守顺义门的校尉倒是识得李恪,一见难民涌来,李恪对麾下的士卒吩咐道。

    校尉一声令下,金吾卫的将士如铜墙般挡在了李恪的身前,不让那些难民近前一步。

    李恪抬起头,看着面前的成百上千的难民,看着他们的眼中,激动有之,渴求有之,再看着跪在地上,对他连连磕头的老妪,李恪的眼眶竟不自觉地湿润了。

    突厥不退兵,战事不停,长安城中的难民将会来多,甚至连整个关中都会如此,倒是关中数百万百姓流离失所,其惨状恐怕更甚眼前千万倍。

    李恪看着眼前的一切,慢慢地,心中似乎坚定了什么。

    质子之事,李恪此前也曾想过。

    李恪是庶子,若无奇功,想要在储位之争中脱颖而出,难比登天,而如今突厥请质正是给了李恪一种念头:自请为质,平息两国战乱,借此泼天之功弥补他身为庶子的不足,换得李世民的重视,待到他数年之后归国,亦能借此聚拢人心。

    不过自请为质的好处固然是显而易见的,但其中风险也不容觑,吃些苦头在所难免,若是搞不好还会有生命危险。

    请或不请,李恪在这两者见摇摆不定,可今日所见却帮他下定了最后一丝决心。

    从这一刻开始,面对这场危机,他已经不再是一个看客,而是能够扭转乾坤的关键。

    他有了更多的理由!不止是为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