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百二十九章 宫廷礼仪(第1/5页)宋疆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史局,隶属秘书省。国子监正式设祭酒、司业各1员为正、副长官,主管国子、太、武、律的政令。又设丞1员,参领监事;设各太博士多员,分别讲授各种课程。南宋初,国子监并归礼部,重建太,太之官时有增减。神宗改制时,除国子监外,各监都设监和少监作为正副长官,其下又设丞和主簿等,同时恢复了监职权。

    ◎内侍省

    内侍省是宋代宦官的总机构,另设入内内侍省以统辖亲信宦官。《宋史-职官六》:“入内内侍省与内侍省号为前后省,而入内省尤为亲近。通侍禁中,役服亵近者,隶入内省。拱侍殿中,备洒扫之职,役使杂品者,隶内侍省。”入内内侍省的宦官职衔有都都知、都知、副都知、押班、内头供奉官、内西头供奉官、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内侍黄门等。内侍省宦官职名有左班都知、副都知;右班都知、副都知;押班,内头供奉官、内西头供奉官;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内侍黄门等。自供奉官至黄门,以18人为定员。凡内侍初补者,称为黄门,经恩迁补者,则为内侍黄门。宦官的高级官称另有内客典使、延福官使、宣政使、宣庆使、昭宣使等。元丰改制后改为通侍大夫、正侍大夫、中侍大夫、中亮大夫、中卫大夫、拱卫大夫等。宋朝不准宦官参预政事,故专设官阶,使不与士人混淆。授官最高不过“留后”,平日只肮┤魃ā薄2还由褡诔穑种赜没鹿伲位兆谑保鹿倬刮毡ā纤问保厣杲睿恍砘鹿俑稍こ蛔技姹埃蛔忌昵胩崃焱獬僦啊H缥シ垂娑ㄕ撸艿搅鞣哦Ю锘虺某痛ΑS氪送保止娑ㄍ馄葜蛔肌胺畛搿保砀还螅蛔荚ふ蛔脊芫恍硗ü恍斫颖隹停坏萌挝墓倩颉岸保ㄖ惺楹褪嗝茉海┑闹拔瘛6杂谂螅未持握咭踩鲜兜健霸舾荆鸹屎蟾笄啊保虼斯厦埽负醢阉怯胪馔⒏艟辉谟呗凵希芭蟛豢墒乖な隆保拔鹱ㄕ谂蟆钡恼摺U庑┳龇ǘ际墙邮芎禾埔岳赐馄莼鹿偕萌ǎ怕页木榻萄怠?br/>

    ◎翰林士

    宋代中央的职机构有翰林士院,这也是沿袭唐代制度的。唐代有翰林士、知制诰,为皇帝亲信顾向之官,其地位很重要。到了宋代,又特定其资权,变成了一种清要而又显贵的官员了。宋代能入翰林士院任职的,都是一些之士。士中资格最老的称翰林士承旨,其下称翰林士、知制诰。承旨不常设,其他士也无定员。士院的职权是负责起草朝廷的制诰、赦敕、国书以及宫廷所用书,还侍皇帝出巡,充顾问。实际是皇帝的秘书处和参谋官员。《通考-职官考八》云:“其为翰林士者,职始显贵,以比肩台长,举武政路矣!”其他官员入院而未授士,即称“直院士”。如果士缺员,由其他官员暂行院中书,则称“士院权直”或“翰林权直”。《宋史-职官志二》云:“凡他官入院,未除士,谓之直院士,他官暂行院中书,谓之权直。自国初至元丰,官制行,百司事失其实,多所釐正,独士院承唐旧典,不改。”冠有翰林名号,而不属于士院,专门为皇帝讲解儒经者,称“翰林侍读士”或“翰林侍讲士”,官阶较低者称“崇政殿书”。神宗后屡有变化,称为经筵官,一般为他官的兼职。北宋前期,翰林士被委任他职者,如任知开封府、三司使之类,并不归院供职,故必须带知制诰职者,才真正掌管诏命。直接替皇帝起草麻制、批答及宫廷内所用之词,称为“内制”;若单称知制诰,奉皇帝或宰相之命,分房起草官员升迁、磨勘、改换差遣等制词,则称为“外制”,总称“两制”。神宗元丰改制后,翰林士虽不再另任他职,但仍带知制诰。遇缺,则以侍中、给事中、中书舍人等兼直士院。南宋时,有以尚书兼权翰林士,而不带知制诰的。

    ◎馆阁士

    馆阁士,是宋代特殊的制度之一,除某某殿大士、士多为执政大臣之荣衔外,还有龙图阁、天章阁等阁士、直士、待制,名为典司秘籍,为侍从官。其实,凡朝官出任外官,都带这种头衔,并非兼职之义。又有直秘阁等官称,名为馆职,是须经过考试的,称为入馆。明清制度,进士一部份因考试优等而入翰林院的,称为馆阁之选,就是由此而来的。但宋代后期的直秘阁,是其他官员的兼衔,名为贴职,并不被看重。宋洪迈《容斋随笔》卷16:

    国朝馆阁之选,皆天下英俊,然必试而后命,一经此职,遂为名流,其高者曰集贤殿修撰,史馆修撰,直龙图阁,直昭馆、史馆、集贤院秘阁;次曰集贤秘阁校理。官卑者曰馆阁校勘、史馆检讨,均谓之馆职。记注官缺,必于此取之,非经修注,未有直除知制诰者,官至员外郎则任之,中外皆称为士。及元丰官制行,凡带职者,皆迁一官而罢之,而置秘书省官,大抵与职事官等。

    此外,宋代还有一种“殿士”的衔称,包括观殿大士、士、资政殿大士、士、端明殿士等。殿士的资望极高,无职守,无典掌,只是出入侍从,以备顾问而已,然非常人充任。《通考-职官考八》:

    观殿大士,非曾为宰相不除;观殿士、资政殿大士及士,并以宠辅臣之位者;端明殿士,惟士之久次者始除。

    见宋代的“殿士”是专门作为高官、宠臣的荣称,一般官员是不能“荣任”的。

    下面再谈几种在京师服职的武官员。

    宋代在京服职的官,按其官阶分为京官和升朝官二等。唐代从宰相以下在京师做官者,均称之为“京官”。其中常能朝见皇帝的称为“常参官”,此外称为“未常参官”。宋代的京官含义又有不同,仅指不常参的低级官,实际类似唐代的“未常参官”。这类京官的寄禄官,宋初有秘书省的著作佐郎、大理寺丞以下到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将作监主簿等。宋神宗改革官制,自下而上有承务郎、承奉郎、承事郎、宣义郎、宣德郎(徽宗政和间改称宣教郎)等五阶,其官品为从九品、正九品和从八品。宋代初年,由吏部主管京官注授差遣事宜。太宗时设差遣院,与升朝官一起,由差遣院委派差遣。神宗改制后,废除京官之称,规定在法律上和一般公中都称“承务郎”以上,不过时俗仍沿旧习称京官。

    唐代的常参官在宋代称为“升朝官”。这是对以朝见皇帝和参加宴坐的中、高级官员的总称。北宋前期,臣自太子中允,武臣自内殿崇班以上均为升朝官。神宗改革官制后,臣自通直郎到开府仪同三司,武臣自修武郎到太尉,为升朝官。又改侍从官以上官员每天赴垂拱殿朝见,称为“常参(日参)官”;朝廷各司的朝官,每五天一次赴紫辰殿朝见,称为“六参(每月六次)官”;另一种是每逢朔(初一)、望(十五)赴紫辰殿朝见,称为“朔参官”。

    武官依其官阶分为横班、诸司使、使臣三等。

    宋初武官处以“三班”者,称“祇应官”,有左、右供奉班。太宗时因资品少,又陆续创设三班借职、三班奉职(原殿前承旨)、左右班殿直、左右侍禁、西头供奉官,称“使臣”;内殿崇班、内殿承制以及阁门祇候,称“大使臣”。大、使臣都由三班院统辖。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年),其他武官都改称“大夫”或“郎”,唯有使臣依旧不改。宋高宗时重定武阶,其中使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