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被张蓓蓓当成典范的苏化,此时正在西南乌蒙水电站工地“首台77万千瓦水轮机组转子吊装成功庆祝仪式”的现场,接受记者的采访。
苏化是作为于晓惠的家属被邀请参加这次庆祝仪式的,而于晓惠的身份则是乌蒙水电站整体转轮制造工地的驻场总工程师,她在这个群山环抱的建筑工地上,已经呆了一年有余。
依托三峡电站70万千瓦水轮机组的技术引进,中国的电机企业迅速掌握了大型水轮机组的制造技术,一大批装备70万千瓦以上规格机组的水电站在西南地区纷纷开工建设。这些大型机组的建造,需要各种重型精密机床,这又给中国的机床制造商创造了空前的机会与挑战。
大型水轮机的建造是世界难题,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型水轮机的部件过于庞大,寻常的机床完全无法完成加工任务。以三峡电站的70万千瓦机组来说,其中一个顶盖的重量就达到410吨,直径14米。如果加上加工时候用于支撑的部件,机床要承受的重量高达500吨,这远远超出了国内现有各型机床的加工极限。
国内各家大型机床企业都接到用于水电机组加工的重型、超重型机床的研制任务,相比一座水电站动辄上千亿的投资而言,一台机床几千万的研制经费实在算不上什么。而一旦掌握了这些重型、超重型机床的设计和制造能力,中国的机床技术水平又将跃上一个新台阶。
临机同样接到了这样的任务,分配给临机的,是一台16米数控单柱移动立式铣车床和一台超重型数控双龙门移动式镗铣床。
于晓惠以临机集团副总工程师的身份,担任了这两台机床的总设计师。她带领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历时两年,先后解决了设计、生产、装配等环节的一系列困难,最终把两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设备交给了用户的手上。
随后,于晓惠又带着她的团队来到了施工现场,帮助解决水轮机部件加工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
考虑到大型部件运输不便以及其他的一些问题,部件现场整体制造成为水电建设的一种新规范。水电建设现场的条件与工厂有所不同,厂房的工位布置和设备组合都需要进行精心设计。于晓惠凭着在82厂学到的系统工程技术,把现场管理得井井有条,生产效率比从前提高了三成以上,从而赢得了业主方和施工方的一致好评,也成为获得“项目建设突出贡献奖”的唯一外来人员。
乌蒙水电站首台77万千瓦水轮机组转子吊装,是一个重要的技术节点。转子吊装成功后,国家几大部委联合在现场举行了庆祝仪式,于晓惠与其他获得突出贡献奖的人员一道,披红挂彩地上了主席台,接受了领导的嘉奖,随后便是蜂拥而上的记者们的采访。
由于模范们身边挤了太多的人,有些凑不上前的记者,便开始在会场上寻找其他的新闻点,作为报道花絮。也不知道是谁最先发现了坐在台下的苏化,于是便有十几个人涌上前来,请他以“家属”的身份发表几句感言。
苏化前来参加庆祝仪式,其实有些偶然。他原本是到西南这边来参加一个技术论坛的,论坛结束之后,他便顺路到工地来看望于晓惠,结果正赶上了庆祝仪式,于是也跟着来到会场,据说是专门来为老婆喊“666”的。
尽管两个人都已经不再是少年,苏化自己也已经进入国内富豪榜,是倍受媒体追捧的青年才俊,但他在于晓惠面前的舔狗属性丝毫也没有减退,这几年似乎还有一些强化的征兆。
于晓惠对于老公的这种呵护,嘴里满是不屑,心里却是颇为受用的。她带着苏化来到庆祝仪式现场,向别人只介绍说这是自己的爱人,同时享受着他人的恭维与祝福。记者们听说这位年轻貌美颇具传奇色彩的驻场女总工程师带着家属来了,一下子就嗅出了新闻点,于是便把苏化当成了采访的重点。
“于先生,过去人们总说,在每一位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位默默奉献的女人。于总工是一位成功的女士,在她的身后,也离不开你的默默奉献。请你谈谈,你是如何支持于总工成为一位成功女性的。”
一位记者把话筒一直杵到了苏化的鼻子底下,等着他曝出一些能够吸引眼球的猛料。
“于先生”苏化满脸郁闷,劳资啥时候成了于先生了?想来记者也是有着惯性思维,张先生的夫人可以称为张太太,那么于女士的先生自然就叫于先生了。
“谢谢,我姓苏”苏化解释道。
“哦哦,对不起对不起,苏先生,是我弄错了。不过,能不能请你回答一下我前面的问题。”
“你前面是什么问题?”
“就是你是怎么支持于总工成为一位成功女性的。于总工今天获得的军功章上,是不是也有你的一半?”
“这个嘛,其实,晓惠的成功,完全得益于她自己。事实上,从我们认识到现在,一直都是她在帮助我,我对她的关心很少,这让我非常惭愧。”苏化极其低调地说道。
“苏先生太谦虚了。”另一位记者说,“苏先生,能不能请你介绍一下,你和于总工是如何认识的,你是她的大学同学吗?你也是研究机床的吗?”
“我和晓惠是中学同学。她是班上的学霸,而我则是班上的学渣。后来她考上了清华大学,而我只上了一个委培的大专。”
“哇!居然这么浪漫!”记者假意地惊呼着,心里涌上来的却是一缕不屑。
合着于总工的先生只是一个委培大专毕业,看他这一身装束挺高档的样子,脸上还戴着一副遮住半边脸的墨镜,是一个很贵的牌子,没准就是专业吃软饭的。
刚才的表彰会上,领导还专门点了于晓惠的名,称她是撑起中国工业脊梁的人,想来于晓惠未来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眼前这位苏先生的软饭事业应当也会很光明吧。
“那么,苏先生,平时在家里,是你做饭还是于总工做饭呢?”有人不怀好意地问起了生活细节。当然,这样的细节未来也是可以写在报道里的,比如塑造一下于晓惠的柔情一面,或者描写一下“于先生”对于总工的温馨支持。
苏化笑笑,说道:“其实,我和晓惠平时也是聚少离多。我的单位在渔源,而且经常出差。晓惠的单位在临河,这一年多时间又一直在乌蒙电站这边。家里的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帮着带的。”
“原来是这样。”记者们赶紧在本子上记着,这可是很能吸引读者眼球的内容。
“苏先生,我觉得,你应当想办法调回临河去工作,这样也方便照顾于总工的生活。于总工是咱们国家重要的人才,临机集团这么大的企业,理应为她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的。”有记者开始献计了。
“听听,苏化,连记者都看不下去了。”
人群外传来一个声音,众人回头看去,却是刚刚接受完采访的于晓惠走过来了。她听到记者的话,忍不住向苏化调侃了一句。
大家让开路,让于晓惠走到了苏化面前。苏化一扫刚才在记者们面前的慵懒神态,殷情地走上前,帮于晓惠抻了抻略有些皱的衣服,又递上一瓶拧开了瓶的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