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蒙蒙的夜色像一个巨大的茶黑色玻璃罩,将周王村紧紧的罩了起来,张琰一到家门口,打老远就看见妈妈倚门望归,孤零零的影子在寒风中颤抖着。她举目远眺,像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始终保持着这个姿势,一动不动,静静地凝视着村口的向。
“妈,我回来了!”张琰跳下自行车朝妈妈跑去。
妈妈奚秀红赶紧上前,双手拉着张琰的胳膊,在夜色里打量着他,她的眼圈湿润了。
张琰能感受到妈妈颤抖着的手。
“琰琰……回了来?快!咱快进屋,饭都做好了,油饼、荷包蛋……”妈妈着就拉他进门,她的手冰得跟铁一样。
这时,对门唐诚家传来哐当一声响动。张琰赶紧回头,除了沉沉的夜色,他什么也没看见,就跟着妈妈一起进了自家的家门。
房子里一切都没有变,还是那样陈旧,一件家当也没有添,自己初中时的奖状还贴在墙上,奖状边上渗出一圈跟地图一样的水印。瓦数并不大的白炽灯光发着冷冷的白光。
过了一会儿张有志放好自行车,把张琰的行李包拿进房里。
他:“我刚碰见唐诚了,他脸上咋红一块,肿一块?他见了我也没问候,就气冲冲地回家了。”
“县高中不是还没放假么?诚娃咋就回来了?是不是你没看清,他脸上咋能有伤?”奚秀红问。
“他是从我身边擦肩走过去的,还能有错?”张有志一边搁下张琰的背包一边问,“包里啥西?这么沉?”
奚秀红赶紧给儿子端来饭,生怕他多饿一秒钟。
“衣服,还有岚莱特产。放假前同们都去买,把校门口那家商店里的特产都买空了,幸好我买得早,要不然也就买不到了。”张琰一边哧溜哧溜喝着碗里的汤,一边。
“花这钱干啥?你现在又不挣钱,别同的样子,咱跟人家不一样。”张有志。
“就是,琰琰,你别乱花钱,这几个月你爸想换个板胡都舍不得,你还花钱买啥特产嘛?你平平安安回来比啥都强,穷生,穷生……自古以来,人们都把生叫穷生……”虽然妈妈这么,可她还是用慈祥的目光里看着儿子。
“新板胡我买了,明早就送来了,明天下午自乐班还要排练呢。”张有志顺着衣柜蹲下去,摸了根烟点着,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然后,就从两只鼻孔里冒了出来,像龙王爷的胡须一样长。
张有志:“今年我得好好唱唱,咱高兴!唱戏唱了一辈子也没唱出个啥名堂,咱就权当图了个乐子。琰琰争气,成了商品粮,我想了想,就下了狠心,啥也得换一把新板胡。今年过年咱把亲戚好好招待一下,过几天办年货时多买5斤肉。”
张有志这一辈子跟秦腔有着难解之缘。张琰的爷爷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也很喜欢秦腔,张有志还是个孩子时,他父亲总会扯着嗓子唱戏,不过,他父亲唱得很难听,板路不,唱腔也不行,但还一个劲地唱个不停。
张家家族里有个人非常喜欢唱戏,按辈分算,张有志把这个人称叔父,是他堂叔。张有志时候这个叔父就教他唱须生,大都唱些《辕门斩子》《祭灵》《下河》这些经典秦腔,慢慢地,李有志就会了这些戏的唱段。
十二三岁时,他就跟着叔父去村里的宣传队露脸,把戏唱给大家听了。
叔父在村里唱戏唱出了名气,逢场就唱。张有志有什么不明白的就去问他,叔父经常表扬张有志天生一副好嗓子。
张琰吃完饭后,妈妈就把碗筷撤下了去。他抬起头问:“爸爸,你这么热爱戏曲,年轻时就应该去上艺术校,专门戏曲。”
“哪有这么容易?”这个话题一下子引起了父亲的兴趣,他跟弹簧似的从地上弹了起来,坐在椅子上摆摆手,“我的少年梦想就是跟着剧团去唱戏。我毕业那年,咱们紫仙县剧团刚好招员,我听招考点就在离周王村不到3公里的召公乡,就赶紧跑去找剧团。可是,当我赶到召公乡,那里却贴出了一张布告,招考点又设在了县剧团。”
“召公乡那个招考点离县剧团有里路,我是第一次一个人从召公乡朝紫仙县走,那一年我13岁。这个年龄的孩子都没出过远门,也不知道路,我就边问边走,到县城时已经是中午了。”张有志,“我没吃也没喝,就这么一路问着走着,终于找到了县剧团,看见了戏台上的考官。”
第一次考县剧团的记忆一直刻在张有志的脑海里。他,剧团虽然招秦腔演员,考官却要让大家唱歌曲《红》,不管男女都得唱。之所以要考这首歌,一是因为这首歌国人都会唱,再就是歌里有高音,特别是“中国出了个***”这句中的“了”字就是高音度。
“我不想唱《红》我要唱戏。”张有志,“他给剧团的人这样。剧团的人,那好,你唱。我就唱了《辕门斩子》。唱完后,考官我年龄不大,板路还这么好……”
这话时,张有志脸上浮现着一种淡淡的幸福,这是一种纯粹而彻底的幸福,如湛蓝的天空般纯净,这是一种成年人脸上很少有的幸福,是一种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的幸福。
张琰看着父亲的表情,仿佛能想像到父亲青春年少时的样子。
张有志侧了侧身,换了个坐姿,冲着张琰:“我把《辕门斩子》唱完后,考官还是让我唱了一遍《红》。唱完后,考官让我回家等通知,有通知了就来,没通知了就不用来了。”
“你等到通知了吗?”张琰问。
“秦腔中对须生的要求除了咬字准确、吐字清晰外,还要求高音清亮,中音丰满、低音醇厚。特别是,在演唱时要能根据剧中人物的需要,时而表现出庄重沉稳,时而表现出高亢有力。就是,唱戏要唱得有腔有调,有节奏有韵味。”张有志得非常认真,也很专业。
他看了看张琰,在椅子上翘起二郎腿。那张标准的国字脸上洋溢着淡淡的幸福。这种幸福在张琰的记忆里并不多见。
张有志把他的二郎腿换了个姿势,刚才是左腿压右腿,这会,就成了右腿压左腿。他:“须生的大段唱腔能考验一个人的唱功,须生是剧目故事情节里的一条贯穿线,必须要不断地推动情节发展。其实在那个时候,我根就不知道秦腔的这些理论知识,对舞台表演更是门外汉……我没有等到通知。”
刚才父亲脸上特有的幸福消失了,一丝忧伤浮在他那张标准的国字脸上。
这时奚秀红走进房子,她看了看张有志给张琰:“你爸爱唱戏,也一直按着自已的性子和喜好就这么唱着。我跟你爸结婚后,还听村里人起你爸年轻时的事,他在田间地头、在麦场垛堆、在乡间路上,到处都洒满了你爸稚嫩的唱腔,他就像一只百灵鸟,走到哪里唱到哪里。”
“气体冲出百灵鸟气管时,一震动,就能发出婉转动听歌声,这种领与生俱来。那时,我觉得我就像只百灵鸟,唱秦腔的领也是与生俱来的。”张有志回忆着自己的少年时代,似乎起劲。
他在椅子上调整了一下坐姿,“过了一段时间,我又去找剧团,他们我的嗓子没有发展的余地了,就是因为《红》里的那个‘了字没有唱出音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